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美国兴起"拒手机一族" 解决突发事件时借电话

2010-09-14 15:01:00    作者: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  美国明尼苏达州威廉·米切尔法律学院教授艾弗希恩·约翰·拉德珊是坚定的“拒手机一族”,现年47岁,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法律总顾问助理、美国司法部律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高级导师科斯托格洛多娃坦言,她虽然不喜欢使用手机,却经常查看电子邮件。

  美国兴起“拒手机一族”

  他们是商界精英、大学教授、情报高官,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拒绝使用手机。他们是美国的“拒手机一族”。

  拒绝用

  现如今,美国几乎人人使用手机。联邦电讯委员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现有2.8亿名手机用户。

  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人坚持不用手机,以“拒手机”为荣。他们当中不乏“股神”沃伦·巴菲特,俄罗斯矿业、金融业大亨米哈伊尔·普罗霍罗夫等“大腕”。

  塔维斯·斯迈利是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两年前起弃用手机,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如果不查看手机,便记不住电话号码或日程安排。

  斯迈利坚持认为,自己拒用手机,也使“斯迈利集团”75名员工受益。“一开始,公司里人人抱怨,如果老板不用手机,公司就要完蛋。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现在与我谈话的时间比以往还要多。”

  美国明尼苏达州威廉·米切尔法律学院教授艾弗希恩·约翰·拉德珊是坚定的“拒手机一族”,现年47岁,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法律总顾问助理、美国司法部律师。

  拉德珊年轻时就不习惯接听手机来电。“如果有人周五打来电话,十有八九是合伙人叫你周末工作,所以我们就开始使用来电显示。但有些合伙人用我们不熟悉的电话号码打过来说,‘可算逮到你了’。”

  除拒用手机外,拉德珊还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笔记本电脑。这一规定吸引不少教师“跟风”。

  喜欢不带手机四处旅行的拉弗尼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乔纳森·里德说:“我喜欢和陌生人聊天……带着手机,让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围着我转,没有其他人的存在。最近,我去了以色列,在一家不错的餐馆内惊奇地发现,一张桌子前,坐了两名男士和几名漂亮女士,他们每个人都在打电话……”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高级导师叶连娜·科斯托格洛多娃说,如果“抓到”有学生在上课时打手机,“我会把他们的成绩降低2%”。

  戒瘾难

  其实,每名“拒手机一族”都曾花费一番苦功,才得以戒除“手机瘾”,但有时还是难免“破戒”,需借用别人手机解决突发事件。他们的这一特殊“癖好”,往往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被视为“怪人”。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斯迈利承认,他原先患有“无手机综合征”。“不用手机的第一周,正赶上我出差,不得不使用宾馆固定电话,估计那时花费开支得有1000美元,”斯迈利说,“而现在,我只要出差,就‘偷着’用助理手机。”

  中央情报局法律总顾问助理拉德珊开玩笑说,自己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而唯一特别反感他拒用手机的人是妻子凯蒂。“有时我用固定电话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她‘我今晚7时或7时30分到家’。她却回答,‘我们一会儿再聊这个’。”

  美国康德·纳斯特出版公司旗下杂志《旅行者》的副主编柳原半谷(音译)不习惯带任何便携通信工具出门。她说,在印度,“就连牦牛牧民、人力车车夫都有手机”。有些时候,她也会闪过一个念头,希望自己有一部手机。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高级导师科斯托格洛多娃回忆,有一次,突然发现一名年轻人偷偷潜入自己的汽车中,而她不得不向那个孩子“借”手机报警。

  更高效

  不少“拒手机一族”反映,不使用手机,与人交流的效果反而更好。

  拉弗尼大学文理学院院长里德认为,提高工作效率是他弃用手机的原因之一。“这样一来,我更容易集中精力,也会为某些事情提前做好准备……我经常看到别人在工作期间把手伸入衣兜里,拿出手机,这样做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开会期间,有些人错过了与别人交谈的机会,因为他们时不时地用手机查看电子邮件,或走出会议室接听电话。”

  一些“拒手机一族”虽弃用手机,却不“避讳”其他现代通信工具,如社交网站“脸谱”和微型博客“推特”。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高级导师科斯托格洛多娃坦言,她虽然不喜欢使用手机,却经常查看电子邮件。

  不过,也有人彻底“回归原始”。华盛顿州亚基马牙医库尔特·拉伯顿既不用手机,也不发电子邮件。他习惯给别人留手写字条。

  “电子邮件不比有邮票的东西,”拉伯顿说,“你可以用1992年的生活习惯活在2010年,而且过得不错,尤其当你的办公室里充满了用2010年交流方式生活的人。”

  杜鹃(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新闻链接

  手机潜在威胁多

  手机潜在威胁一:辐射

  先前有研究结果显示,手机辐射与患脑瘤存在关联。然而,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研究结果说,不能确定使用手机会引发脑瘤。

  尽管如此,美国旧金山市6月通过一项法律,要求手机制造商在店内出售手机时,必须详细标明所售机型的辐射程度,否则将面临300美元罚款;必须向消费者说明使用不同机型时人体预计吸收的辐射量。

  这是美国第一部强制规定公开待售手机辐射量的法律。

  手机潜在威胁二:细菌

  英国媒体7月刊登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手机这个现代人离不开的电子产品容易滋生细菌,损害健康。一些手机携带细菌数甚至远远超过马桶冲水手柄。

  英国消费指南杂志《哪个?》挑选30部手机,发现它们平均携带有害细菌总数比随机检测的一个厕所抽水马桶手柄多18倍。

  这些手机中,几乎四分之一细菌总数超标。按这一检测结果推算,英国人所持大约630万部手机中,147万部可能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这些手机中,超标最严重的一部携带包括沙门氏菌在内的肠细菌数比安全标准高39倍,携带粪大肠菌群数超标170倍。

  手机潜在威胁三:耳鸣

  奥地利一项小型研究发现,每天平均打手机超过10分钟,机主患耳鸣的几率可能比其他人高出70%。研究报告由美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发表。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研究人员找来两组各100名调查对象,其中100人是正在接受耳鸣治疗的手机使用者,另100人与他们年龄相近、使用手机但无耳鸣现象。调查内容涉及手机类型、通话频率、通话时长以及接听习惯。

  结果显示,健康人打手机可能使耳鸣风险增加37%。每天平均打手机超过10分钟的人,耳鸣风险可能增加71%。累计使用手机通话超过160小时的人,耳鸣风险可能增加60%。

  更让人震惊的是,使用手机超过4年的人,耳鸣风险可能增加一倍。这些人耳鸣、失眠现象较为普遍,工作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2008年瑞典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比普通人患听神经瘤的几率高20%。这虽是一种良性瘤,完全切除可以治愈,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它的生长会压迫正常脑组织,造成危险。而患听神经瘤的症状之一就是耳鸣。

马震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