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7 14:55:00 作者:宋华 来源:环球网
据美国《新闻周刊》10月23日发表分析文章称,中期选举后,是冷淡而不是激进主义将主导美国外交政策。文章认为,由于美国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和失业问题,选民不再关心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而各党候选人也投其所好,有意避开外交问题而大谈经济。而由于经济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因此这种新孤立主义的“冷淡”将在较长时间里影响美国外交。
美国人对世界事务趋向冷淡
文章称,在美国各党竞选辩论或者候选人的言论中,竞选广告里,阿富汗很少被提及,伊拉克战争已是历史,中东和平会谈进展会让人打呵欠。忘记拉丁美洲吧,俄罗斯已是一个古老的回忆,欧洲正在从美国人的视线中消失。一些候选人很负责任地记住了相关话题的发言要点,但许多候选人并没有那样作。当选民们被问及美国最为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时,只有3%的人回答说是阿富汗,60%的人称是经济和失业问题。
一些政治家都对这种态度感到震惊。来自南卡罗莱纳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最近在华盛顿称:“任何候选人——茶党、共和党人、素食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民主党人就我们应该对伊朗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过认真的讨论吗?你看到一个有关阿战战略是好还是坏的电视竞选广告吗?你将永远无法知道这个国家正在打两场战争,我们所面临的威胁可能影响人类的走向。我不能理解的是,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
分析称,这种冷淡深深植根于这个移民国家:移民们前往美国是为了逃避冲突和贫穷。美国人传统上是以未来生活为导向的,不愿意承担过去的负担,他们不想从他们的任务中分心。今天,理解美国公众对全球事务更加缺乏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冷淡而不是激进主义将在可预期的未来引导或者限制、干扰美国政府的行动。
美国领导人的挑战
俄亥俄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勒称,美国公众舆论中一直存在着某种橡皮带效应,公众关注的焦点总是会反弹至国内的关切。他根据多年的民调数据得出结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可以被重大事件或者对美国人生命的具体、重大威胁所吸引,但当这些担心被缓解后,人们就会把关注点转回国内议题。米勒称,对于那些担心外国事务的国内外人士来说,“这种倾向可能就像是一种注意力不足症。”
对美国领导人的挑战一直是抵制这种倾向。奥巴马是有史以来国际背景知识最丰富的美国领导人,他明白与世界接触的必要性。奥巴马就任时不仅承诺要行使全球的领导力,而且要与盟友结成伙伴、向敌人伸出手。如果正如许多人所预料的那样,奥巴马的民主党失去对众议院的控制,只在参议院保住微弱优势的话,奥巴马争取对外交倡议支持的能力将进一步被削弱。与伊朗和其它对美国持敌视态度的国家进行对话的希望可能被国会山上对立的多数派成员破坏。
文章认为,多数情况下,美国公众的普遍冷淡是一种任性的无知。当暴怒横行而理性处于撤退的时期,没有人想听包括总统在内的政策书呆子来讲述复杂的外交事务。在竞选期间,“海外”是愤世嫉俗商人把工作岗位输出的地方或者是无能的现任官员放任这种现象发生的地方,或者两者兼有。与此同时,数百万移民或者是非法移民正来到美国,来夺占本来已经很少的工作岗位。在这一竞选季节,整个世界被分化成“他们”和“我们”,“他们”并没有发言权或者选票。
忽视世界的危险
文章表示,美国人忽视世界的倾向并不真的是一件政党政治事务或者是传统的左右翼分歧。自由派经济学家、前克林顿政府时期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写道:“我们正处在新孤立主义的边缘,新孤立主义将伤害我们所有的人。”他指责右翼的茶党和左翼的工会赞成保护主义。正如赖克所说的那样,这可能“导致对自由贸易、移民、甚至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机构的强烈抵制。”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保守派分析人士普雷卡则对公众对保护全球各地自由事业兴趣的下降发出哀叹。她警告称,美国从世界事务中后撤将堕落为一个清算中心,所有的事情都沦落为美元和美分。
美国人在过去的许多时候也曾陷入这种冷淡但是情绪化的状态,这方面的记录是悲惨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退出了国联,结果只是看到纳粹在德国的崛起。在冷战结束后,美国赢得了海湾战争,历史看上去于九十年代初期结束了,民主党人克林顿以“这是经济,笨蛋。”的口号赢得了总统选举。美国公众在这之后几乎完全没有对世界其它地方发生的巨大灾难有所触动。在对索马里进行短暂和血腥的干涉后,美国从索马里后退,放任其陷入混乱,然后很快忘记了这一切。就在“9·11”事件发生不久之前的2001年夏季,民调显示,恐怖主义在美国公众担心的事务排名最后。正如格雷厄姆参议员所说的那样,有时候,只有重大事件的发生才能使美国的注意力聚焦。(宋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