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5 14:49:00 作者:任安里 陶短房 青木 杨明 来源:环球时报
“奋斗成功”模式黯然失色 沮丧恐慌心理四处滋生
“美国梦”褪色令世界唏嘘
本报驻美国、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 任安里 陶短房 青木 本报特约记者 杨明
美国无疑是最会造梦的国家,好莱坞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梦”让全世界惊叹不已,而以这个国家名字命名的“美国梦”更是“像灯塔一样吸引着这个国家的人民和一批批外来追随者”。“美国梦”到底是什么?是前总统胡佛说的“家家炖鸡肉,户户有汽车”,还是像林肯、奥巴马这样的“穷小子”通过奋斗出人头地?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说得清。但就是这么一个模糊的口号让全世界许多人为之着迷,美国人则在这句口号下舒舒服服地过着日子。然而,一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把美国人的美梦变成了噩梦,薪酬缩水、失业攀升、贫富分化……最近有民调显示,4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梦”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无论怎么定义,美国梦都已所剩无几”,美国专栏作家鲍勃·海波特日前在《纽约时报》上这样写道。
“美国梦正在大街上慢慢死去”
曾经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美国梦”真的消退了吗?11月27日,美国社会活动家弗莱斯特·伍德布里奇就此发表一份报告。他说,自1776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美国人都为各自的“美国梦”而奋斗。“美国梦”曾经独一无二,没有“中国梦”、“印度梦”、“墨西哥梦”可以与之抗衡,因为美国拥有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足以让美国人自豪。但现在这一切似乎正在丧失,领袖欺骗国民,发动了不该发动的战争;政府破产,背上了13万亿美元的债务;银行家和企业家同样欺骗国民,将美国拖入次贷危机。目前美国有4180万人领取食品救济券,另外还有1500万人完全失业,700万人只能做点兼职工作,每天有7000名高中生辍学,72%的黑人女孩生的孩子没有父亲。伍德布里奇说:“美国梦不会幸存,将成为一个幻境。”
“辛辛那提论坛”网站11月23日的一篇报道称,次贷风暴让许多人眼睁睁地看着半生辛劳攒下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许多城镇街道两侧布满了无人问津的空置房屋,社区因人去楼空成为“死城”。看到这一切,人们就不能不相信,“美国梦正在大街上慢慢死去”。《堪萨斯都市星报》的报道说,民调显示,47%的人认为“美国梦”已经破灭。政府的官僚主义和无能、金融家的贪婪无耻,以及一些智库的趋炎附势,让“美国梦”的精髓自由、文化、道德、信仰被弃置一边,而一些大而不当、充满虚伪和欺骗的口号,如捍卫美国价值观、保卫自由世界、拯救地球等,却被塞进了“美国梦”中,让人无所适从。人们开始担心,美国会很快沦为二流国家。
美国人的幸福感骤降似乎印证了“美国梦”的破灭。香港《镜报》杂志近日报道说,根据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公布的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美国人只名列114位,居然比伊拉克还要低。中国人排名第20,比美国人高得多。不管结论是否准确,足以说明“美国梦”好景不再。客观的经济和社会现实也显示美国正深陷困境,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美国梦”面临崩溃。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经济不景气和贫富差距扩大是让“美国梦”黯然失色的重要原因。路透社近日在题为“贫富差距挑战美国梦”的报道中说,2009年,美国贫富差距达到1967年开始追踪家庭收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英国《金融时报》称,战后40年间,美国最富裕的1%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从10%上升到25%。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3美国人认为,政府过去两年的政策是以牺牲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利益为代价来帮助富人。德国《明镜》周刊写道,当美国的超级富豪为捐了款而庆祝时,大多数美国人还在经历糟糕时期。过去,美国的道路是指向“上升”,而今天,美国在相反的方向渐渐坠落。造成这场危机的超级富豪们却成了赢家,也成为社会愤怒的聚焦点。58岁的前电信公司经理科尔曼已经两年多没工作了。她对路透社说,“我一无所有了,华尔街的富人却一点没受影响,你说我气不气”?
美国人的精气神不见了
究竟什么是“美国梦”,有数不清的说法。有人将上世纪20年代胡佛在竞选总统时的一句口号作为对“美国梦”的通俗解释:“家家炖鸡肉,户户有汽车”。1931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社会活动家伍德布里奇说,现在无论是农场里唱歌的女孩加入纽约爱乐乐团,还是得克萨斯牛仔成为“超级碗”橄榄球赛的明星,都是实现“美国梦”的体现。
在许多人眼中,经过努力奋斗迈向成功和富裕,获得更好的生活就是实现了“美国梦”。而像林肯、奥巴马这样的“穷小子”迈向白宫,洛克菲勒成为“石油大王”、卡内基成为“钢铁大王”的故事,在舆论的包装下,很快成了“美国梦”的代表。英国《独立报》11月30日报道说,“美国梦”被描绘成了一个迷人的世界,那里充满机会,每个人都有无限潜力,社会流动性容易得就如同换乘公共汽车。
然而现实的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美国经济政策学院的数据显示,美国社会的流动性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便不断下降,最近30多年来,只有12%的人从收入最低的20%的社会底层上升到收入最高的5%的上层。有分析人士说,如今的美国早已告别了赶着一辆马车到西部淘金,几年时间里就从穷小子变为百万富翁的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纵向流动停滞症”,在美国排名最靠前的146所学校中,75%的学生来自美国最富裕的25%的家庭。
乐观和自信曾经是美国人追逐梦想的动力,但眼下这股精气神却不见了。《威尔明顿新闻报》11月26日报道说,无论是经济、就业、学校状况、财政赤字还是无休止的海外战事,这个国家整个是一副悲伤的形象,生活水平在下降,美国不仅在走向经济危机,也在走向文化破产。一名学者日前在《时代》周刊上撰写评论说,与印度呈现的一派生机和勃勃雄心相比,美国的现状让人感到心酸,美国人现在表现出的是抑郁、沮丧和愤怒情绪,特别是中产阶级备感磨难。德国《明星》评论称,“美国梦”的神话正在萎缩,美国难以改变世界,恐惧、犹豫,甚至是冷漠占据了美国人心灵的主导地位。
美国《新闻周刊》9月份进行的民调显示,63%的受访者称难以维持当前的生活标准。经济的危机也在改变着美国人独立的生活方式。“独立生活”曾是“美国梦”不可或缺一个内涵,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父母身边“啃老”。《时代》周刊说,近来全美有23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比3年前多出145万人。为了节省开支,许多人搬回父母家中。
“美国梦”仍吸引着外来移民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美国梦”不仅是美国人的梦,它从诞生之初就与移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7世纪,一群怀抱理想的清教徒告别了封建世袭制度统治下的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希望在这里建立一个与欧洲旧大陆完全不同的新国家。20世纪,美国如日中天,包括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许多人怀着梦想奔赴美国。现在虽然许多美国人认为梦想已经破灭,但它对外来移民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德国一家基金会近日就举办了一场名为“欧洲和美国梦”讨论会,有人表示,“美国梦”不仅代表着“从洗碗工到百万富翁”的白手起家,还代表着“移民国家”、“良好的教育”等,这也是值得欧洲学习的地方。或许正如路透社评论的那样:“美国梦仍像灯塔一样照耀着一批批希望改善生活的移民。”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北欧一家咨询公司进行过一项“到哪里圆梦”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北欧人会把哪个国家当做最好的海外事业发展平台。最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特别是在2008年底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不过总体而言,美国仍是对年轻人最有吸引力的国家。
在中国,做着“美国梦”的人同样不少。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11月23日报道了一件事。一批美国记者、学者来华交流后发现,许多中国人对美国心存向往,希望移民美国。报道评论称,这真是一个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时代,最拥护美国的人都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切怀疑,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美国梦”仍在,而且很美好,“这是让我们最吃惊的”。
然而对于那些新移民来说,实现美国梦就更困难了。少数族裔要想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首先必须认同在政治、经济上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美国白人的价值观,另外还要有足够的才华和运气,才会获得命运的垂青,否则只能处在社会的边缘。《环球时报》记者日前与来修理公寓中央空调的技工马丁·奈兹聊了几句。他是来自墨西哥的第一代移民,今年40岁,到美国已经15年了。他说:“到哪里都是干活吃饭,在美国、在墨西哥都一样,美国工资收入更高一些,社会也更有秩序。至于说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员,出人头地,我连想都没有想过。”
鲍威尔说,所谓的“美国梦”,最大的诱惑就是不分种族、阶级、出身,在创业方面机会均等。美国有着很多类似“灰姑娘”的故事,一夜之间就迎来命运转变。但这是基于其长期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出现的机会,当发展到一个平台期,特别是经济衰退后,梦就很难实现了。所以,“美国梦”的降温是迟早的事情。不过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诱惑力依然不小。比如在科技领域,美国为创新人才提供的各种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仍是最好的。所以做“美国梦”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有人做。
《时代》周刊建议说,“美国梦”虽然已经褪色,但美国仍有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市场,其开放、多元化和活跃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只要进行艰巨和痛苦的改革,调整发展方向,提高教育水平,节约开支,人们就能重拾自己的“美国梦”。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