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情咨文奥巴马四次提中国 认为美面临竞争危机

2011-01-27 07:02:00    作者:中新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的国情咨文,奥巴马四次提到中国,口气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前两次奥巴马明显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对手,特别是“不当老二”的宣言颇有向中国下战书的意味。而到了这次国情咨文,奥巴马的心态转为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则有了以“中国为榜样”的意味。

2011年1月25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背后分别为副总统拜登(左)和众议院议长博纳。

  2011年的国情咨文,奥巴马四次提到中国,口气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前两次奥巴马明显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对手,特别是“不当老二”的宣言颇有向中国下战书的意味。而到了这次国情咨文,奥巴马的心态转为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则有了以“中国为榜样”的意味。

  据新华社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晚发表的国情咨文以经济为重点,宣称“世界变了”,呼吁借助创新和教育重振美国竞争力。

  求“变”适应竞争

  以印度和中国加强教育、增加科学和技术投入为例,奥巴马告诉美国公众:“是的,世界变了。”

  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前景牵动美国选民的神经之际,他承认,“没有人能够预计下一个巨大产业是什么”。而且,“规则已经改变。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技术革命改变了大家的生活、工作和经营方式……鼓励美国人创新是赢得未来的第一步。”

  奥巴马指出,当初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继而加大研究和教育投入,后来居上实现众多创新,建立一批新产业,创造数以百万计就业新岗位。“我们需要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达到太空竞赛高峰期那样的水平。”

  着“重”投资创新

  奥巴马承诺增加对生物医学研究、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的投入。提及清洁能源技术,他加以“尤其”表述,显现政府资金投入的重点。

  按照他的设想,清洁能源2035年前将提供八成美国所需电力,美国2015年前成为首个电动汽车超过100万辆的国家。他恳请国会取消给予石油企业的“优惠”,转而资助新能源项目。

  求“教”重建竞争

  奥巴马说,想赢得未来,美国需要“赢得教育竞争”。

  今后10年,近半数新增就业岗位要求中学以上学历。然而,现实是,美国四分之一学生未完成中学学业;美国数学和科学教育落后于许多国家。美国大学生比例在全球排名跌落至第九位。

  奥巴马号召年轻人投身教育:“如果你想改变我们国家的生活;如果你想改变一个孩子的生活,当教师吧。国家需要你们。”

  强“基”更新交通

  奥巴马说,美国曾经拥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如今却不再占据领先地位:韩国家庭互联网速度比美国快;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公路和铁路投资比美国多;中国正发展速度更快的火车,修建更现代化的机场。

  “我们的工程师给自己的基础设施打分"D"(不佳)。” 他呼吁美国“加倍努力”,建设基础设施,包括高速铁路。

  坦言个别领域已落后中国

  本报讯 从2009年到2011年,连续三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份非正式与两份正式国情咨文毫不例外地提到中国,而且提到中国的次数也逐年翻倍,第一年一次,第二年两次,而今年是四次。

  从2009年提到中国时的轻描淡写,到2010年高呼“不接受美国退居老二”,再到2011年承认了美国地位下滑的现实。

  1月25日奥巴马最新国情咨文中再次提及中国,而且次数为四次。

  第一次提及中国:

  奥巴马说:“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应尽早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延长教育时间,而且更注重数学和科学教育。”

  第二次提及中国:

  他指出,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资。“不久前,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营太阳能研究机构。还拥有世界上运算最快的计算机。”

  第三次提及中国:

  奥巴马承认美国基础设施一度领先的地位已经下滑。他说:“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世界上最棒的,但是辉煌不再……中国正在建造更快的火车和更新的机场。”

  第四次提及中国:

  奥巴马说:“最近,我们同印度和中国签署的协议将为美国带来25万个就业机会。”他指的是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两国达成的协议。

  与前两次国情咨文相比,这一次奥巴马特别提及最近与中国签署的协议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其用意非常明显,即与中国合作对美国有好处,这或许正是这次国情咨文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之一。

  (中新)

马震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