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1 14:39:00 作者: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2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从昨天开始,印度政府大力推动的“2011年人口普查”工程进入实查阶段,这也是10年来印度首次人口普查,当地媒体预测,印度总人口可能已经达到12亿人,比十年前增加1个亿。关于这次人口普查的详细情况,我们连线华语广播网编辑俞天颖给大家介绍。
俞天颖:规模大、投入高,采集信息丰富,堪称这次人口普查的三大特点。为引起大家重视,印度政府专门提出“我们的普查,我们的未来”这样的口号,把人口普查与印度未来发展直接挂钩,而普查所要涉及的内容也异常丰富,不但包括了个人收入、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就业和婚姻情况这些基础数据,还包括了非常丰富的生活内容,比如说:有没有使用手机和计算机,生活和工作中是否经常使用网络,平常出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自己平常的饮用水,是否已经经过处理等,上面这些都是第一次列入普查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这次人口普查中还增添了生物信息采集项目,规定15岁以上公民必须提供指纹和虹膜数据。据称,这是为了颁发身份证而做的数据采集。在这次人口普查之前,印度公民并没有统一的身份证。
除去中国,印度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2亿的人口规模,将给印度未来带来什么?我们马上请进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叶海林先生。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印度这次的人口普查的调查项目是非常丰富,甚至包括日常饮用水的状况,使用什么交通工具这些生活内容,摸清这些内容对印度未来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叶海林:我觉得这次人口普查中详细的调查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种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一种是个人生活数据的采集。个人信息的采集包括虹膜、指纹主要是为了制定出一种防伪度较高的识别系统,印度没有身份证,此前一直都没有,社会管理非常混乱,而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首先要求对他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识别,印度显然是着眼于未来对印度社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方面希望能够对他的身份证识别系统来一次跨越式发展,直接进入到生物识别系统这样一个高度当中。这个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也确实有雄心壮志,实现得了实现不了是另外一个问题,在人口普查的时候,调查了大量的个人生活的数据,包括饮用水,包括电子产品的接入等等,主要是为了让印度在未来制定出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信息的参考。我们知道印度从最初90年代的改革掘到第一桶金,走信息产业,印度为现代化积累的第一笔财富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以后印度也在开始这种执行全社会的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必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当中,印度也需要对自己国家的实际社会生活水平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作出符合印度实际的这种社会发展的这方面一些纲领性的文件,所以印度需要先知道到底自己民众生活的怎么样,然后再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地方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次人口普查所反映出的印度要雄心勃勃在国内,在全社会、全民众各个地方之间,要开展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而这跟以前他只选了几个点去搞信息产业,应该说标志印度的国家发展方略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主持人:我们刚才也说了有机构预测这次人口普查之后,印度的人口将会达到12亿人,很接近中国的人口了,而且我们也知道,印度人口的构成当中,年轻人的比例是高于中国的。因此有些机构曾经预测,巨大的人口红利将会使得印度在未来发展中超过中国,12亿人口真的会给印度带来这么大的好处吗?
叶海林:人口的红利特别是年轻人的增加,对印度人来说或者是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利弊参半的事情,看你怎么样利用这笔红利,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印度的人口确实比中国年轻,而且年轻的不是一岁两岁。特别是年轻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我们,主要是因为印度从来没有执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他的年轻人,正好从90年代以来进入生育高峰,未来印度人口年轻化的统计曲线会是向上的,在二三十年内都会处于向上通道,而中国已经进入准老龄化的社会,我们的人口构成会是向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未来会拥有比中国更多的年轻人,毫无疑问,只不过更多的年轻人是不是就意味着更多的有竞争力的劳动力,那要看印度政府如何利用这部分年轻人,是否能给他们提供广泛的社会化教育,是否能够使社会向上的垂直流动能够尽快实现,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如果提供了,印度做到这一点,印度的经济发展就会有非常强的冲劲,归根结底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实是劳动力因素,这对于中国就会形成压力。就目前而言在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和印度的城市化进程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印度想充分动员这部分的劳动力,恐怕还是需要大量的社会投入的,特别是教育投入要跟得上,印度教育的状况,应该说跟中国有着性质不同但是同样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在过去的印度现代化进程中主要是靠全国之列去培养出几百万经营的工程师去实现增长,现在能不能把教育的红利首先向下我游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拥有一个有组织的,有质量的教育机会,这对于印度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用好的人口红利应该说是绝对性的。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