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50年后加加林再次成为俄罗斯大国复兴梦的象征

2011-04-15 09:26: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1961年,加加林完成了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飞行的壮举,加加林也由此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第一人,他也是第一位有幸从太空俯瞰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遇难一年后的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

  1961年,加加林完成了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飞行的壮举,加加林也由此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第一人,他也是第一位有幸从太空俯瞰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这次飞行被誉为充满勇气和远见的一次壮举,从此开启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50年前,加加林成为“超级大国”苏联成功塑造的偶像;50年后,加加林再次成为俄罗斯大国复兴梦的象征

  本刊记者/田冰(发自莫斯科)

  4月12日清晨,克卢希诺村。78岁的叶甫盖尼·雅科夫列维奇老人早早起了床。对叶甫盖尼,甚至整个村庄来说,今天可是个大日子。

  克卢希诺村是莫斯科西部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唯一让这个小村庄声名远播的是,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就出生在这里。其实,加加林曾度过童年的农家小屋如今已辟成故居博物馆,他的亲人早已不住在这里了。

  每年的4月12日是俄罗斯宇航节,平日寂寥的村子里难得一见外人来访。今年适逢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俄政府宣布今年为“宇航年”。第65届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12日确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

  叶甫盖尼是唯一一个目前仍生活在这里的加加林的“发小”。他们曾一起玩耍,到树林里采蘑菇和野果充饥,到村边的小河钓鱼,又一同背着书包走进一年级学堂。在这里,他们度过了饥饿的童年,经历了德军败退和苏联红军反攻。

  后来,叶甫盖尼上技校,参军,退伍返乡。当他从广播里听到“加加林登天”的消息时,“完全出乎意料”。1961年夏天,加加林开着政府奖励给自己的“伏尔加”汽车荣归故里。“他一下子认出了我,马上停车问候,然后请我坐上车一起兜风并到家里做客”。

  “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当我们回到他家时,发现那里已经聚集着许多记者和卫兵。加加林对我悄声说,他很腻烦他们。于是我们悄悄溜进厨房喝了点小酒。”叶甫盖尼相信,“如果加加林活着的话,集体农庄一定会保留到现在,并会完全发达起来。”

  克卢希诺村所在的斯摩棱斯克州加加林市,原名科扎茨克,1719年开埠,1776年建城。小城位于伏尔加河流域的科扎茨克河畔,比斯摩棱斯克市还要靠近莫斯科,仅180公里。1968年,为纪念加加林首次世界航天,更名为加加林市。

  如今,这座宁静的小城仍保留着加加林的印迹:加加林水泥厂、加加林机器制造厂、加加林照明灯具厂、加加林炼乳厂、加加林胶合板厂、加加林中学、加加林大街……唯一变化的是,先前的工厂如今都改成了时髦的股份公司,但是“加加林”的名头保留至今。

  同一天,加加林市也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10点钟,在加加林大街上举办名为“加加林的起点”户外体育接力赛。11点半,举行“太空,从108分钟到436昼夜,未来目标火星”的全俄儿童艺术展。12点,拯救儿童慈善基金会演出。17点30分,《宇航节》诗集中的加加林介绍会。18点到20点40分,节日晚会和乐队演出。21点40分,激光表演,燃放礼花。

  同一天,根据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的命令,晚上10时在莫斯科鸣放50响礼炮。

  俄罗斯各地都举办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汽车拉力赛、长跑、画展、音乐会、研讨会……就连拍卖行也不失时机地推出和加加林有关的物品,如纪念币、邮票、画作等。各大小媒体连日来集中推出有关加加林的专题片、专版、专刊。

  为纪念人类首次飞行而举办的莫斯科自行车比赛组织者说:“我们就是想重现当年莫斯科欢迎加加林的盛大场面。”

  他是天上的人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法律系研究生阿依塔认为,“政治与航天是两码事。”从苏联到俄罗斯,政治变迁和历史沧桑丝毫不会影响民众对加加林这个英雄的看法。

  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俄罗斯中小学生都在历史课本上学习过加加林的生平和丰功伟绩。在他成功太空飞行后,苏联曾经涌现学习加加林、立志成为宇航员的热潮,尤其是在她父辈年轻时,宇航员甚至是每个男孩的梦想。“宇航员是最好的职业”,当时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

  莫斯科时间1961年4月12日9时零7分,拜科努尔发射场。随着呼号为“雪松”的加加林一声“出发了!”的呼声,“东方”号飞船冲天而起。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宇宙看到地球全貌的人。环绕地球一周后,10时55分34秒,加加林降落在距伏尔加河岸约两公里的萨拉托夫州某地。落地后,太空第一人首先见到的是惊呆了的护林员妻子安娜·阿吉莫芙娜和她6岁的孙女丽达。

  俄罗斯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言人瓦列里·伦金当年还是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大学生,他撰文回忆当年莫斯科迎接加加林的情景。4月14日,艳阳高照,从清早开始,市民们就集聚在从伏努科沃机场到克里姆林宫的必经之路列宁大街两旁。他和同伴发现,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背后什么也看不到,最后溜到最近一栋楼房顶上。

  “在礼仪摩托车护卫下,长长的车队来了。打头的是一辆敞篷车,站着一位身穿新式军服的空军军官,旁边是一个矮壮的身影,大概就是加加林和赫鲁晓夫了。虽然看得不是很清晰,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亲眼看见他了。”

  最新出版的《加加林传记》的作者丹尼尔金说,他本人属于苏联最后一代,对他们来说,加加林就是民族偶像。他写作的初衷就是要还原一个真实的、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加加林经常在公开场合露面,他的生活绝对透明。首次完成太空飞行后,加加林陶醉在人们对他莫大期待和无限崇拜之中,成了苏联名副其实的理想式人物。 他的命运与全苏联乃至全世界紧紧连在了一起,这对毕业于莫斯科州一所技校的普通铸工来说意义非凡,并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苏联从不吝啬授予加加林各种荣誉称号和奖章。他是各种纪念邮票、纪念封、纪念币,乃至歌曲创作的宠儿。医院产房里,许多新生儿被父母起名为“尤里”。在苏联的不同城市,众多的广场上耸立着不同尺寸、形状、材质、色彩的加加林雕像。众多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俱乐部、学校、工厂企业以加加林的名字命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莫斯科的驻地就在“加加林区”,百米之外就是矗立着46米高的加加林纪念雕像的“加加林广场”。

  加加林再也没有进入太空。作为贵宾,他出访近30个国家,22个城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在白金汉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顾传统,与宇航员合影留念。女王为此解释说,他不是普通的地球人,他是天上的人。

  1968年3月27日,在一次例行飞行训练中,加加林和飞行教练员谢廖金驾驶“米格-15”战机在莫斯科附近坠毁身亡。死因至今成谜。坠机残骸和碎片目前仍保存在莫斯科某空军航空技术研究所的密封桶内。加加林被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苏联政府宣布当天为全国哀悼日。非现任国家领导人去世后被宣布全国哀悼日,在这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加加林34岁的生命如他短暂的太空飞行一样,在天空划过一道一闪即逝的弧线,永远消失在人们的仰望之中。

  友谊大学公共关系系的大五学生伊娜拉从自己专业角度认为,现在政府应把“加加林:世界第一宇航员”和“俄罗斯:世界航天第一大国”作为国家品牌形象来宣传。显然,政府并没有打好“加加林”这张牌,“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土耳其宣传自己的沙滩,像美国宣传自己的美国梦来宣传我们的加加林呢? ”

  确保俄罗斯“完全独立”地进入太空

  50年前,加加林成为“超级大国”苏联成功塑造的偶像;50年后,加加林再次成为俄罗斯大国复兴梦的象征。

  俄罗斯总理普京4月7日在俄航天事业发展会议上说,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这一传奇事件真正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我们为拥有齐奥尔科夫斯基、科罗廖夫、加加林这样的伟大同胞感到骄傲,他们永远屹立于人类太空时代的发源地。”他说,航天领域是俄罗斯引以为豪并具有现实竞争力的领域之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下脚步。“我们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裹足不前就会落后。”

  俄罗斯每年用于空间开发的经费占世界第四位,即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俄政府也没有减少对航天项目的投入。仅2010~2011年,俄政府投资额即达70多亿美元。但是摆在俄罗斯航天人面前的不仅是诱人的馅饼,更面临前所未有的瓶颈和挑战。

  目前,俄罗斯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占世界的40%,普京认为可以再提高5到10个百分点。但是俄罗斯不应局限于国际空间“摆渡者”的角色,而应全面发展自己在全球航天市场的存在。自2003年以来,该市场已提高了1.5倍,达到2000亿美元,“这可是大生意”。

  2013年,俄罗斯将在其境内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测试“安加拉”轻型和重型运载火箭。用以搭载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的新型运载火箭“罗斯-M”应在2015年开始测试,2018年计划在远东的“东方”发射场进行首次载人飞船发射。

  “东方”发射场在今年全面进入建设阶段,2016年投入使用,未来这里将成为俄罗斯及国际航天器主要发射场地,并确保俄罗斯可以“完全独立”地进入太空。此外,通过对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的现代化改造,以及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对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继续开发,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俄罗斯将在2015年前研发出30余个新型航天器和系统,而且可靠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并积极开发远程空间通信、遥感探测、气象预报、导航、环境监测等技术。为此,需要对航天企业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并向科研和设计部门投入大笔资金。

  新太空竞赛

  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建造核能太空飞船的工作,普京称,目前该项目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他也暗示希望与外国进行航天合作。

  随着航天飞机即将退出美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舞台,未来数年间,俄飞船将肩负起向国际空间站输送人员和物资的任务。无疑,俄罗斯航天将迎来难得的机遇期。

  3月5日,美国X-37B空天飞机再次成功发射升空。两周后,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就雄心勃勃地宣布,俄军事改革下一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增强战略集团军作战能力,并计划在今年组建空天防御部队。其潜台词不言而喻。

  根据奥巴马政府去年4月公布的新太空计划,美国将加快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发工作,增加载人太空任务数量,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而俄罗斯也将于今年底推出自己的航天事业长期发展规划。

  加加林遇难一年后的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

  自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即进入胶着状态。有意无意间,科技成就沦为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政治对抗的工具。直至苏联解体,国家意义上的“竞赛”才逐渐成为过去时。当年与加加林同时入选的首批20名候选宇航员如今也只有4人尚在世。

  空间探索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和政府支持,以保障航天计划的实施。冷战时期“太空竞赛”的沉重使得俄美现任领导人或许更愿意立足长远,选择“竞争中的合作”。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经年不断地到加加林遇难地点拜谒,包括新婚夫妇,他们献上鲜花,在树上系上彩色丝带,祈愿。那被失事飞机削去了树顶的白桦不仅长得更高,而且又长出了新的枝桠。 ★

陶云江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