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4 20:36:00 我要评论
冯武勇 来源: 新华网新华网东京7月14日电(记者冯武勇)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发表“去核”宣言,声称将有计划、分阶段减少日本社会对核能的依赖程度,并最终实现“无核”社会。鉴于菅直人随时可能下台,任内恐难以承担“去核”重任。
但受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日本主流民意倾向“去核”。无论将来哪个政党执政,均无法回避核电取舍问题,而取舍结果,不仅意味着日本未来能源政策的重大转折,预计也将对日本经济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从中短期看,“去核”将使日本电力供需矛盾凸显,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整体经济活动。但从长期看,“去核”政策将释放日本既有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实力,激发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的投资欲望,从而抢占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市场先机,为日本经济创造新的起爆点。
日本现有能源结构中,对核能的依赖超过30%。按照日本政府既有的能源基本计划,到2030年,核能占能源结构比例将提升至50%以上。但福岛核事故以后,日本既有核能政策遭到广泛质疑。日本主流媒体的民调显示,超过7成民众支持“去核”。此外,因地震受损等因素停运的核电站也明显增加。
核电运转率降低,直接导致今夏日本列岛普遍出现电力紧张。7月1日起,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开始实施“限电令”,企业等用电大户被要求减少往年正常用电量的15%。关西、九州、四国等地区也开始实施自主节电措施。
日本企业想方设法减少电力紧张对生产的冲击。丰田等日本主要汽车厂商把周四、周五的生产安排到周六、周日;一些企业把部分生产从电力短缺区域转移至电力相对宽裕地区;也有企业索性增加员工的夏季休假天数,以回避夏季用电高峰。然而,一旦电力短缺长期化、常态化,企业的应急措施将捉襟见肘。
日本银行总裁(央行行长)白川方明12日在货币政策会议后的记者会见中强调,电力供应短缺将给日本经济带来3点负面影响,即电力不足常态化制约经济活动,电力成本升高影响企业收益和家庭购买力,企业和投资者对电力供应的担心影响日本中长期经济增长。白川同时指出,核能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有助于创造新的投资和需求,但这一转变过程需要时间。
日本政府此前一份测算结果显示,如果现有核电全部停运,并以新增火力发电弥补缺口的话,液化天然气等火力发电燃料成本将新增3万亿日元(380亿美元)。
“3·11”大地震后,许多日本企业因零部件供应链中断蒙受很大损失,日本政府本月8日发布的《贸易白皮书》显示,近7成受访日本企业表示今后可能将部分生产转移到海外。业界分析人士还警告,电力供需矛盾可能会加速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的步伐。
不过,并非所有企业和经济界人士对“去核”持悲观态度。不少企业瞄准“后核电时代”,开始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极展开投资,以抢占市场先机。日本首富、软银公司总裁孙正义联合日本35个道府县,于13日成立相关组织,计划利用日本各地闲置或荒废农田推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建设,同时积极游说政府和国会议员,推动鼓励清洁能源投资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尽早在国会获得通过。孙正义今年5月在国会听证会上说,利用休耕或荒废耕地发展太阳能发电项目,发电潜力相当于50座100万千瓦级核反应堆。
日本松下公司联手其他8家公司,在神奈川县藤泽市开始建设日本首个智能环保城市,根据规划,“智能城”中,每户住宅标配太阳能发电系统、家庭燃料电池、节能家电,利用智能电气管理系统实现最佳能源利用率。东芝、日立等一直倚重核电业务的大型电机企业在福岛核事故后也悄然转变经营重点。今年5月,东芝宣布以23亿美元并购瑞士最大的智能仪表公司,为今后迅猛发展的智能电网、智能社区发展抢占关键技术和产品环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本月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总额高达211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32%,但日本在国内的投资额只有约33亿美元。日本业内人士指出,一直以来,日本把核能作为国家战略推动,对核能的大量投入不仅挤占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资源,围绕核能的政官商利益集团还在政策、市场、供电机制等方面压制可再生能源在日本国内的发展。“去核”从某种意义上将极大释放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热情。
日本环境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饭田哲也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被视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发达国家中率先发表“去核”宣言的德国已经借助可再生能源相关投资取得显著经济效果,对于日本而言,从核能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不失为实现震后复兴的一剂良方。
作者:冯武勇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