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9 10:45:00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7月18日电 俄新网18日发表文章称,中俄两国关系在达到“前所未有高水平”的同时,仍有上升空间。全文如下:
10年前,2001年7月16日,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10年后,2011年7月15日,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在《条约》签署10周年的招待会上说,正是在《条约》的指导下,俄中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果,双方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俄驻华大使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到了山顶上,下一步只能往下走”,他不希望把类似比喻用在俄中关系上。确实,《条约》为俄中两国关系创造的机会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双方“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关系仍然有上升的空间。
贸易结构仍有待改善
俄副总理茹科夫当天在招待会上指出,《条约》对俄中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条约签署的10年间,两国贸易额增加了6倍多,中国在去年更是一跃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
就在庆祝《条约》签署10周年的一个月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宣布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将增加至1000亿美元,在2020年前增加至2000亿美元。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卢金15日在接受俄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我并不十分支持在旧计划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制定新计划。不要忘记,俄中两国原计划到2010年把双边贸易额增加至600到800亿美元,但实际上,去年的贸易额没有达到600亿美元。我们需要的不是宏大的计划,而是在具体领域开展具体工作。”
提到俄中双边贸易领域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结构问题。俄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杰尼索夫在接受俄新网记者采访时也承认,俄中双边贸易主要依赖能源,“我们对这一结构不满意”。
“贸易结构取决于俄罗斯。如果俄罗斯主要发展原料产业,那么就只能卖原料。”卢金一语道破贸易结构单一的关键。
不过,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在接受俄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中俄能源合作并不仅限于油气等低端原料产品。他指出,双方能源合作共有六大领域——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与生物能源领域。李辉特别提到了生物能源合作:“胡主席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在生物能源方面开展合作的协议,这是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新领域。”
他还透露说,近年中国特别重视从俄罗斯进口机电产品,“这恰恰是俄方所希望看到的”。
年底前有望签署天然气合同
不久前胡锦涛访俄期间,俄中天然气合同因部分问题没有得到签署。李辉在采访中谈到油气价格分歧时表示:“这是正常现象。双方应当通过商业渠道解决该问题。据我说知,中石油和俄石油运输公司正在进行商谈。我看到俄媒报道说,近期内有望达成一致。商务上的问题都不是严重的问题。我相信,双方本着友好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必将达成一致。”
卢金也认为,公司之间的问题——哪怕是国企之间的问题,不应被看作国家间的问题。‘油气价格是公司之间应当解决的细节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影响整体关系。“他说。
俄中油气价格分歧也许可以用中国央视名嘴白岩松在《走进俄罗斯》专题节目中所说的那句俗语来形容——亲兄弟,明算账:双方关系好不意味着在利益方面大家就会去当冤大头;双方这个东西没谈下来,也不意味着哥俩不好。
卢金认同这一看法。他说,双方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即便最终无法达成一致,也没什么可怕的。”他说。
而当记者向杰尼索夫问道,是否可以指望俄中年内签署天然气合同时,他回答说:“当然(可以)。外交部会尽最大努力予以帮助。我想,在年底前能够谈妥。”
民贸发展目标:从“大市场”到“大商场”
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至今已有两年。这个曾是众多华商安身立命、发家致富的所在,由于和俄罗斯的"灰色清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被俄有关部门以"违反消防和卫生条例"为由,在2009年6月29日突然关闭,在俄华商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
卢金在谈到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后两年间俄中民间贸易面貌的变化时说:“关闭市场不过是规范贸易经营的过程之一,莫斯科现在也有很多市场在陆续关闭。据我所知,中国也经过了这样的时期。原则上讲,情况在好转。”
李辉认为,大市场的关闭标志着俄中民贸规范化的开端。“就我所知,中国绝大部分商人都尊重俄方、特别是莫斯科市政府的决定,并开始考虑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自主经营的转型,通过正当的贸易渠道,以更好的质量走向俄罗斯的正规市场。中国政府特别支持这一点,也正在这方面做努力。”他说。
李辉指出,俄中民贸合作同两年前相比,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莫斯科现在开办了格林伍德商贸中心,这里能吸引一些经营附加值高的产品的企业。中俄民间贸易在逐步朝真正成为两国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向发展。”他说道。
在回答是否可以认为华商在大市场关闭过程中所受损失没有白费的问题时,李辉说:“我们希望华商能在市场关闭这件事中得到有益的教训和启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现在俄罗斯人的需求也和10年前不一样了,他们需要技术含量更高的商品。华商应当争取从大市场转向大商场,这是我们的目标。”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