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4 07:39:00 我要评论
李洋 来源: 中新社中新社纽约9月12日电 题:美国“9·11”纪念馆对外开放首日目击
中新社记者 李洋
12日是美国“9·11”纪念馆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天,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向这里。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等官员和纪念馆馆长乔·丹尼尔斯一同在门口列队欢迎参观者。
纪念馆处于世贸遗址的中心位置,周围仍有很多在建工程项目,因而进入纪念馆需费一番周折。中新社记者注意到,严格的安检在附近的大楼里进行。记者随后必须途经一条蜿蜒曲折的通道以便穿过工地,才能找到纪念馆的入口。
记者看到,纪念馆的两座深深嵌入地下的瀑布池与周围正在火热兴建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篆刻在黑褐色钢板上的遇难者姓名被整齐排列在瀑布池周围。当清晨的阳光透进纪念馆,照在一个个姓名上时,人们的心中或许能感觉到一阵温暖:近三千名遇难者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南北两座瀑布池就位于世贸中心南北塔楼的遗址,瀑布池周围的广场已被修葺一新;尽管被多根支架“搀扶”,那棵在“9·11”事件中幸存的梨树依然在这里顽强地成长。
纪念馆馆长丹尼尔斯当天很早就来到现场接受采访。他对记者说,“9·11”纪念馆在9月11日已荣幸地接受了“9·11”事件遇难者家属的检视,今天(12日)它要接受全世界的检视”。
“9·11”纪念馆在11日“9·11”恐怖袭击十周年当天只准许相当有限的遇难者家属进场,其余能入场参观的多是各界要人。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和前总统小布什夫妇也一起到纪念馆凭吊。
丹尼尔斯表示,12日纪念馆对外开放当天,应会迎接来自美国46个州及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他说,纪念馆的开放标志着美国终于有了可以永远铭记这些死难者的场所,他形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12日率大批纽约官员前来迎候参观者的到来。排在队首的是一对父子,他们兴冲冲地跑进来与布隆伯格握手。布隆伯格笑着说,“欢迎你们”,也伸出了手。
一些“9·11”遇难者家属当天仍寻找机会入场参观。一位纽约遇难消防员的遗孀紧紧握着布隆伯格的手,讲述丈夫遇难的经过。布隆伯格仔细聆听,并和身旁的丹尼尔斯一起安慰她。
由于纪念馆周边警戒措施极其严格,每隔几步就有几名警察或安全人员,参观者要捱过很长的安检时间,又加之纪念馆已严格限制每个参观者出入场的具体时间,因而纪念馆外人山人海,馆内却并不显得拥挤。
“9·11”纪念馆被视为美国国家纪念馆之一,它的构思和规划,以及寻找赞助商的工作耗费了多年时间,曾经令遇难者家属颇为不满。直到2006年,纪念馆才开始大规模动工。
如今,各方都对纪念馆的现况表示满意。遇难者家属代表弗吉尼亚·鲍尔(Virginia Bauer)认可纪念馆方的工作,称在世贸中心丧生的先夫终于有了个美丽的“安身之所”,遇难者家属们“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记者看到,多位遇难者家属带来了白纸,用铅笔拓印下钢板上凹凸不平的亲人名字,然后小心翼翼地包裹好。在这一刻,他们仿佛和已去世十年的亲人“重逢”。(完)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