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温家宝:外部势力不应以任何借口介入南海

2011-11-18 14:02: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盟国家;周边外交政策;领导人会议;东盟自由贸易区;讲话全文;东盟领导人;东盟成员国
[提要] 新华网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1月18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十四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讲话。1991年,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体现了双方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区域合作的战略远见和勇气,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华网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1月18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十四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

  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1年11月18日印尼巴厘岛)

  尊敬的苏西洛总统,各位同事:

  时隔8年,再次来到美丽的巴厘岛,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振奋。此时此地,我们要向所有为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作出贡献和正在为此努力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和敬意。

  1991年,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体现了双方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区域合作的战略远见和勇气,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恪守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东盟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在涉及中国主权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照顾中方关切。中国尊重东盟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支持东盟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纷争,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东盟内部事务。

  ——我们在合作中倡导互利、互助、互鉴,促进共同发展。今年双方贸易额将超过3500亿美元,是1991年的40多倍。中国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东盟成员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供了真诚的援助和帮助。东盟成员国也给中国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双方在治国理政方面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我们在困难面前同舟共济,努力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双方共同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推动建立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携手应对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期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疫情中守望相助,探索建立有效的预警、防控、救助机制。

  ——我们致力于和平共处和睦邻友好,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地区环境。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致力于建立东南亚无核武器区;珍视传统友谊,传播世代友好的理念。

  多位东盟国家领导人对我说过,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最务实、最广泛、最富有成果。我深有同感。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始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把能否给本国人民和本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地缘、文化、历史相近,各方面联系和交往密切,在众多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奋发图强,开放包容,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今天,中国与东盟作为致力于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在前所未有的广泛领域和高水平上开展交流与合作,成为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共同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增进本地区人民福祉,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亚洲乃至世界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各位同事,

  世界正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四个年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出现严重的金融和债务危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上升,但整体实力仍不够强大。西亚北非地区发生社会动荡。全球性粮食、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有可能长期存在。

  当前,东亚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是全球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东盟和中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必须看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任何地区和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严峻的外部环境势必对东亚带来不利影响,中国和东盟自身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也会制约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关键是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共迎挑战,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松懈,不动摇,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继续迈进。关于中国与东盟关系未来发展方向,我谈几点原则意见:

  第一,加强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中国永远不谋求霸权,反对任何霸权行为,将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恪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本地区有关国家在南海存在的争议,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予以解决。外部势力不应以任何借口介入。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确定将推动务实合作,并为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这是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共同意愿。中方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强务实合作,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

  第二,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第一要务。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双方发展战略和各自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更广领域和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增强内生活力和动力,加快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东亚的全面振兴。

  第三,坚持由东盟主导东亚合作进程。中国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乐见东盟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相信东盟完全有能力继续主导东亚合作。中国将于明年设立常驻东盟使团。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配合东盟工作,坚持以10+1为基础,10+3为主体,东亚峰会为重要补充,推进东亚合作。

  第四,在多边领域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同一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立场和看法,面临相同的处境和挑战,有着一致的目标和追求。中国和东盟都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力量,双方要密切协调配合,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中国与东盟的务实合作拥有扎实基础,潜力巨大,具备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的合作,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努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此,我提出以下具体倡议和建议:

  第一,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要认真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协定,完善自贸区建设,使双方人民、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好处。中方将继续向东盟国家派遣贸易投资促进团,在广西南宁设立东盟产品展示中心,促进双方贸易持续平衡增长。中方愿积极扩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加大转让先进适用技术的力度,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二,把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为使这一重点领域的合作更为顺畅、高效,倡议成立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力争尽快实现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陆路运输通道互联互通的目标。中方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构筑海上互联互通网络,愿采取有力举措与东盟国家发展冷藏船、滚装船以及集装箱班轮直线,推进海上旅客和货物运输便利化。中国政府在2009年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共支持了50多个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涉及几乎所有东盟国家。我宣布,中方将追加10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4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

  第三,深化金融领域合作。中方愿与东盟国家加强央行合作和金融人才交流;通过互设金融分支机构等形式,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加强监管领域的对话合作;扩大本币互换规模,推动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在双方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逐步建立银行间本币清算合作机制,推进双边本币结算业务发展;发挥“中国-东盟银联体”作用,为双方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双方要共同推动完善清迈倡议多边化等区域货币互换机制,全面提升东亚金融危机救助水平,维护区域内金融稳定。

  第四,开拓海上务实合作。中方将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从海洋科研与环保、互联互通、航行安全与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做起,逐步将合作延伸扩大到其他领域,形成中国-东盟多层次、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格局。建议双方成立相应机制对此加以研究,制定合作规划。

  第五,深化科技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倡议明年作为“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年”,在中国举办首届中国-东盟科技部长会议。双方要尽快签署《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协定》,启动科技伙伴计划。中方愿与东盟推进在绿色经济、节能环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六,更加重视社会和民生领域的合作。中方愿意设立10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建议双方在灾害管理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建立机制化联系,交流信息和技术,探讨建立中国-东盟救灾物资储备库;倡议设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中方愿与东盟建立文化部长会议机制,建议明年举行首次正式会议,探讨制订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

  今天,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双方要积极支持中心开展工作,为促进友好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

  苏西洛总统,各位同事,

  中国和东盟各国高度评价20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取得的成就,对未来合作方向和重点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意见。中国-东盟关系的基础是牢固的,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广阔的。中国愿与东盟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密切协调与配合,努力推动落实达成的各项共识,更多造福人民,为地区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魏鹏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