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肯尼迪遇刺之地:总统之死仍疑云重重
2011-11-23 07:01:00
作者:
李洋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总统之死 肯尼迪遇刺 奥斯瓦尔德 阴谋家 灌木丛
[提要]
值得深思的是,肯尼迪在美国依然广受爱戴;虽然美国官方的调查早已结束,民间仍继续追究他的死因。
中新社达拉斯11月22日电 题:探秘肯尼迪遇刺之地:总统之死仍疑云重重
中新社记者 李洋
1963年11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此事至今依然是众多美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中新社记者实地走访了肯尼迪的遇刺地,发现近半个世纪后,这里仍笼罩着重重疑云。
肯尼迪的遇刺地埃姆街(Elm Street)周围基本保持了事发时的原样,路中央的白色“X”标记格外醒目,那就是肯尼迪遭受枪击的大致地点。记者在现场看到,到这里追思的民众络绎不绝,很多人都在争着做一番个人解读。
埃姆街是条急转下坡路,街两侧是大片草地,右侧草地有便于藏身的木栅栏和灌木丛,确实是狙击手潜伏的绝佳位置,而且从那里开枪可以轻而易举地打死肯尼迪,之后也能轻易逃跑而不被发觉。
记者绕到木栅栏后,看到栅栏上已写满了缅怀肯尼迪、咒骂美国当局无能的文字。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相关影像资料难以证明,木栅栏后或是灌木丛中真的没有人。
奥斯瓦尔德对肯尼迪实施枪击的达拉斯教科书仓储楼,如今已被改建成著名的“六楼博物馆”(Sixth Floor Museum)。记者登上六楼美官方调查称奥斯瓦尔德是在那里开枪的。
博物馆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射击窗口的历史原貌,但用一道玻璃门隔开。记者站在旁边向下眺望,希望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感觉到奥斯瓦尔德当时可能有射杀肯尼迪的更好机会,但他却选择继续等待。
当肯尼迪的车队拐入埃姆街后,对奥斯瓦尔德来说已经错过了最佳狙击位置,街角的大树会阻碍他的视线。但他却在那时扣动了扳机。这令人不免怀疑,他只是刺杀事件中的一个参与者。
奥斯瓦尔德在行刺两天后,突遭达拉斯当地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刺杀毙命,使此案失去了最重要的人证,全美各界震惊。鲁比则成功逃避司法追究,没过几年便死于癌症。肯尼迪之死遂成为历史悬案。
美国历史学家马克斯·霍兰最近突然提出“只有奥斯瓦尔德一人作案”的观点,其论据实际上还是不充分的,只能令更多的人怀疑霍兰继续在“欲盖弥彰”。美国政府的调查无法再进行下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缺乏关键证据。
在博物馆外,有人在散发肯尼迪遇刺光碟,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历史爱好者对记者声称,自己深信肯尼迪是死于“阴谋家”之手。他还认为,肯尼迪遭受的致命一枪并不是奥斯瓦尔德击中的。
记者注意到,光碟主要内容是达拉斯市民泽普鲁德拍摄的录像(Zapruder film)。录像显示,肯尼迪遭受致命一枪后,头部瞬间炸裂,鲜血喷涌而出,颅骨残骸溅在轿车的后备箱上。
“泽普鲁德录像”是肯尼迪遇刺的最清晰全程录像,弥足珍贵。博物馆展出了泽普鲁德拍摄这段录像的录像机和胶片等实物,还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当年为研究枪击案而制作的超大沙盘模型等,都强烈吸引人们的目光。
值得深思的是,肯尼迪在美国依然广受爱戴;虽然美国官方的调查早已结束,民间仍继续追究他的死因。一位本可以有更大作为的总统46岁猝然离世,后人无尽唏嘘的同时,似乎也借此慨叹,当今美国政坛早已没有了肯尼迪式的人物。
王晓亮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