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南非班德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恐难达成实质性协议

2011-11-24 07:08:00     作者: 任丽颖 王建华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班德 世界经济 坎昆会议 国际能源机构
[提要] 中国的一些分析人士23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被全球寄予厚望的南非班德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恐难打破僵局而达成实质性协议。班德会议的焦点将集中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后,其第二承诺期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京都议定书》的延续问题。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任丽颖 王建华)中国的一些分析人士23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被全球寄予厚望的南非班德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恐难打破僵局而达成实质性协议。

  熟悉谈判进程的这些专家认为,由于仍然存在严重分歧,预料与会各缔约方更多的只是继续在政治层面上表达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达成具体协议安排的可能性很小。

  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于下周二开始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举行,与会各方将继续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等一系列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班德会议的焦点将集中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后,其第二承诺期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京都议定书》的延续问题。一些征兆显示班德会议的谈判前景依然暗淡。

  作为长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第一大国,美国已经单方面退出了京都议定书。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也表态拒绝任何形式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法律文本。

  1997年12月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总体减少5.2%。

  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到2010年的坎昆会议,《京都议定书》的实质内容已经被改变。在气候谈判过程中,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一方面反对《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另一方面,又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相应的约束性减排承诺。

  中国社科院气候变化问题专家潘家华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巨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而发达国家要求的则是“共同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无法接受发达国家的要求。”他说。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在加剧。当前地球上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的。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报告,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加,创下历史新高,而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2020年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面临很大压力。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商定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的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下降40%。

  潘家华认为,该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使打一些折扣也不可能实现。

  尽管200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下降,但距上一次排放量出现下降已逾十年。去年的全球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约25%。

  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可能的衰退长期化,亦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减排意识有所趋淡,而且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政治博弈会更加激烈,立场会更加强硬。

  中共中央编译局气候问题专家曹荣湘表示,尽管全球的减排控温行动遭遇了挫折和障碍,但中国的自主减排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实现既定减排目标的可能性相当大。

  中国政府2009年11月26日自主宣布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性量化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另外,中国政府决定,今后五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17%。

  中国的分析人士预料,尽管班德会议很难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似2001年《海牙议定书》那样的政治决定。它无须各缔约方的议会批准,使得《京都议定书》到期后,还存在一个政治上延续的可能。

  潘家华认为,《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真空期很可能持续到2015年,因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在2014年完成,气候变化的标准会随之强化出台,并将促使各缔约方达成协议。

  “预料在2015年,各缔约方会达成一个新的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控温协议,批准生效时间则大约在2020年以后。”他说。

  作者:任丽颖 王建华

王晓亮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