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俄当局以改革应对集会风潮 改革力度出乎意料

2011-12-26 07:42:00     作者: 施晓慧 谭武军    来源: 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反对派 集会 政党 俄政府 领导人
[提要] 12月24日,俄罗斯反对派在首都莫斯科再次举行名为“为了诚实的选举”的示威集会。此间舆论指出,尽管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两天前发表国情咨文时承诺立即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且专家普遍预测严寒的天气和新年临近会降低民众参与示威活动的热情,然而此次集会的参与人数仍创近年来新高。

  12月24日,俄罗斯反对派在首都莫斯科再次举行名为“为了诚实的选举”的示威集会。此间舆论指出,尽管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两天前发表国情咨文时承诺立即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且专家普遍预测严寒的天气和新年临近会降低民众参与示威活动的热情,然而此次集会的参与人数仍创近年来新高。

  矛头直指大选

  俄罗斯新一届国家杜马21日举行首次全体会议,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推举的候选人纳雷什金在会上当选杜马主席。分析人士指出,俄新国家杜马如期组成,标志着当局不会因反对派的质疑而在选举合法性问题上做出让步。然而,反对派也针锋相对,他们在24日的集会上通过决议,要求取消杜马选举结果并重新举行选举。

  与两周前的示威活动相比,此次示威活动呈现参与人数更多、组织更为严密、政府前高官出席等特点。根据俄内务部的数据,当天共有2.9万人参加集会(组织者称超过10万人),超过上次集会的2.5万人。集会现场搭起了舞台,立有大屏幕和音响设备,在演讲中间穿插流行歌手的演出。今年9月辞职的俄前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首次加入示威活动,并呼吁民众争取杜马提前选举。与上次示威活动一样,当天的集会获得当局批准,警方与示威者没有发生冲突。据俄反对派政治家涅姆佐夫透露,反对派计划明年2月再次举行示威集会。

  俄杜马选举后的示威抗议活动会愈演愈烈还是逐渐平息?俄各界人士对此判断不一。亚博卢党领导人亚夫林斯基表示,俄目前的进程可能给国家带来深刻的变革。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反对派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其政治诉求千奇百怪,因此当前的局势并不令当局感到担忧。但如果当局忽视民众的不满情绪,这种带有半自发性质的抗议活动有可能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俄政治评论家列米佐夫指出,反对派要求的虽然是重新举行杜马选举,但矛头直指参加下届总统竞选的俄总理普京。因为杜马选举毕竟已是“开走的列车”,现在双方博弈的重点是如何应对明年3月的总统选举。对普京来说,应对反对派挑战的最好办法是抓住政治主动权,展示自己在诚实选举中获胜的能力。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25日表示,俄政府尊重示威者的诉求,但多数俄罗斯人仍支持普京。

  改革已经启动

  自杜马选举后出现抗议集会以来,俄罗斯社会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俄罗斯领导人多次表示,民众的诉求应该在法律范围内表达。

  在15日与民众连线对话直播节目中,普京不仅回答了民众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而且就民众最关心的选举透明度问题做出了果断决定,将为全国9万多个投票站装配网络摄像头,允许反对派监督投票全过程。

  22日,梅德韦杰夫发表国情咨文,明确提出了全面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其内容主要包括直选各地区行政长官、简化政党注册手续以及降低总统选举候选人登记门槛等。

  梅德韦杰夫在次日即向杜马提交了有关政党登记和总统候选人提名的两项法律草案,其中包括将组建政党的最低人数要求由目前的4万人降低至500人,取消关于政党各地区分部的成员最低人数限制以及至少在半数联邦主体拥有分部的要求。另外,政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和独立参选人的征集签名数量也从目前的200万人和15万人分别减少至30万人和10万人,同时取消政党需要征集签名才能参加国家杜马选举的规定。

  力度出乎意料

  俄领导人表现出的改革决心和实践中的改革力度令不少政治分析家始料未及,一些人甚至以“强势”来形容。有专家指出,这是梅德韦杰夫就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最激进的建议。“反对派在集会上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当局已经做到了,甚至比反对派更为激进。”还有专家指出,这表明在克里姆林宫看来,俄当前的形势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俄领导人有信心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推进政治改革。

  普京自2000年上台以来,为改变国内政党林立,各地离心倾向增强的混乱局面,大力强化垂直管理体系,通过设立七大联邦区和派驻总统特别代表、改变地方领导人直选方式、提高政党登记门槛等措施,实现了俄政局由乱到治的转变。然而,梅德韦杰夫此次提出政治改革主张基本推翻了普京先前的做法,削减总统权限,加强政党在俄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已成为改革的大势所趋。

  对于俄罗斯政治形态的未来走势,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苏尔科夫认为,变革不是将要出现,而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这一进程无法停止。苏尔科夫说:“未来是不平静的,但没有必要恐惧。”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施晓慧 谭武军

见习编辑刘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