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日灾后重建进展缓慢 灾区满目疮痍废墟堆积如山

2012-03-20 07:30:00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日本政府 灾区 经济增长战略 日本国会 日本政治
[提要] 去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9级地震撼动日本列岛,特大海啸横扫日本东北海岸,福岛核泄漏事故重创日本社会。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踪,占日本国土面积约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全毁建筑38万栋以上,基础设施受损16.9万亿日元,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造成的影响难以估计。

  去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9级地震撼动日本列岛,特大海啸横扫日本东北海岸,福岛核泄漏事故重创日本社会。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踪,占日本国土面积约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全毁建筑38万栋以上,基础设施受损16.9万亿日元,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造成的影响难以估计。

  现在时间过了一年,日本经济总算挺了过来,产业供应链得以恢复,生产运转正常。专家预测,在复兴需求的拉动下,日本经济可能会转入正增长。然而,灾区的重建却进展缓慢,《经济参考报》记者造访灾区看到的依然是满目疮痍,经济发展前景不明。

  废墟如山阻碍重建进程

  一项民调显示,超过86%的市区担心焚烧废墟会导致放射性物质扩散,因此不愿接纳灾区废墟。

  在日本地震灾区,随处可以看到堆成小山的废墟瓦砾。在宫城县的女川町,这样的瓦砾堆有好几座,在岩手县的陆前高田市,瓦砾堆有好几个足球场大,工人们操作建筑机械对瓦砾垃圾进行分类,据日本环境省推算,海啸冲毁的房屋废墟为2252.8万吨,到2月20日,完成分类的瓦砾仅为117.6万吨,占5%多一点,政府原计划到2014年清除所有废墟瓦砾,现在看来很难完成。

  抛开政策不利、资金短缺不谈,当前,妨碍灾区重建工作的最大阻力,就是眼前一堆堆无法处理的废墟瓦砾。没有人愿意在一片狼藉的废墟堆上重建家园,遍布东北灾区的废墟堆如未能及时清理,震后重建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此,野田佳彦首相号召全国各都道府县给予合作,日本环境省也站出来鼓劲。“为促进灾后复兴,必须跨越这样的障碍”———日本环境省制作的巨幅跨版公益广告刊登在3月6日的《朝日新闻》。纸面上,是一张铺天盖地的灾难废墟照片,地点,宫城县石卷市,摄于2012年2月24日。废墟堆的下方,环境省用近乎乞求的语气呼吁———为了早日实现东北灾区复兴,恳请日本其他地区接受和帮助处理宫城县和岩手县的灾难废墟。

  据估算,岩手县的灾难废墟是该县11年的垃圾量,宫城县更多,为19年。日本垃圾分可燃、不可燃和再利用资源三种,可燃垃圾要焚烧处理,不可燃垃圾要掩埋,可利用资源要重新加工,分类工作量很大,灾区明显人手不足,而仅靠灾区自行处理,也难以消化。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青森县、山形县及东京开始接收和处理灾区废墟,其他地区行动迟缓。一项民调显示,超过86%的市区町村地方自治体由于担心焚烧废墟会导致放射性物质扩散,不愿接纳灾区废墟。秋田、群马、埼玉、神奈川、富山、石川和大阪7府县目前表示对此进行研究,但这11个地方能够接受的垃圾量仅有83吨,离需要处理的垃圾量差距很大。另有29个道县不表态,还有5个县明确表示反对。

  同意接收垃圾的地方政府大多数有附加条件,要自行设定放射性物质的标准,核反应堆限制法规定,核电站产生的垃圾再利用的标准是放射性物质每公斤在100贝克勒尔以下,而在震灾后环境省规定,每公斤含放射性物质8000贝克勒尔的垃圾灰可以和一般垃圾一样掩埋,对此,国民普遍不予认同。灾区的垃圾大多遭受核污染,很难达到各县规定的标准,另外即使地方政府知事同意,居民不同意也会遇到麻烦,神奈川县黑岩佑治知事虽然点头同意,但一些居民坚决反对,在黑岩知事亲自出席的说明会上,不少人提出:“如果小孩得了癌症怎么办?”黑岩无言以对。

  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国掀起了支援灾区的热潮,“纽带”成为当时全社会的共同口号。然而,“纽带”的价值如今备受质疑。

  野田首相3月11日呼吁地方政府和公众克服困难,加快“3·11”大地震和海啸灾后重建步伐。野田在首相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提醒公众日本依然面临严峻考验。“我恳请公众认识到,每个人都应直接参与重建……灾难来袭时,人们相互帮助,赢得外界称赞。日本眼下再次面临考验。”野田说,希望“灾难发生当天出生的婴儿10岁时”,灾区完成重建,实现复兴。

刘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