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6 07:30:00 我要评论
陈强 刘玮宁 来源: 羊城晚报地震增多事实还是错觉?
新世纪全球超80万人命丧地震
7级以上地震频度正常
媒体频繁报道全球地震事件,产生地震增多错觉
北京时间4月11日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6级(注:本文所用震级除另行标注外均为里氏震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印度洋、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湾共发生5次6级以上地震。
近些年,在越来越多人的印象里,地震在增多。这是事实还是错觉?自1900年以来记录的地震资料显示,近几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仍属正常范围,并不是地震特别密集的年份。但也有地震专家表示,2004年以来8.5级巨大地震频发,全球可能进入了地震相对活跃期。
墨西哥地震,与印尼地震无关
地球平均每个月发生1次至2次7级地震,平均每隔3天发生1次6级地震,每天发生数次5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监测,在11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8.6级地震的2小时之后,同一区域又发生了一次8.2级的强震。2004年12月26日,在离这两次地震震中不远的地方,曾发生了8.7级地震,并引发了破坏性极强的海啸。这次8.6级地震截至目前官方报告造成9人伤亡,而2004年的8.7级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
印尼发生8.6级地震当天,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向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28国发布海啸提示,结果两次强震都没有引发大海啸。广东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叶秀薇说:“4月11日的8.6级和8.2级地震以走滑型为主,板块运动为水平摩擦,没有移动大量海水,没有引发大海啸。”
“印尼8.6级地震震中位于安达曼弧构造带上,是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板块、缅甸小板块、巽他板块相接壤的部位,易于发生强震。” 叶秀薇告诉记者,据统计该区平均每年发生1次至2次7级以上地震,苏门答腊自2004年后,强震活动较为密集,且有成对出现的特征。“2004年12月26日8.7级地震后,相隔3个月又发生了8.5级地震;2007年9月12日发生8.5级地震后,相隔1天又发生了8.3级地震”。
4月12日,远隔重洋的太平洋彼岸连发3次6级以上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监测,北京时间4月12日6时55分,墨西哥西部米却肯州发生7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一开始定为矩震级7.0,后修正为矩震级6.5);北京时间12日15时6分及15时15分,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先后发生6.2级地震以及6.9级地震。
这些接二连三的地震之间有无关系?连发5次超6级地震是否正常?
叶秀薇指出,“190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显示,地球平均每个月都会发生1次至2次7级地震,平均每隔3天发生1次6级地震,每天都会发生数次5级地震。24小时内发生的多次地震,除印尼的2次8级地震外,其他地区的6级多地震都属于地球正常的能量释放,彼此并无直接关联。”
地震次数没多,但能量增强了
地震台站的增加以及全球通讯能力的加强是导致人们感觉地震增加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1970年至1999年,全球30年未发生过8.5级及以上地震,但2004年以来却发生了6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7次矩震级8.5级及以上地震,2004年之后的8年占了6次。
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8.5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2004年后确实发生了多次大于8.5级的巨大地震,强度偏高,释放能量较多。”叶秀薇说,1900年以来全球年均发生8级及以上地震1次,7.0级到7.9级地震约18次,6.0级到6.9级地震约120次,5.0级到5.9级地震约800次,而根据1900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7.5级以上、8级以上地震年频度统计,1900年至1906年是全球8级地震最为密集的时段,而近几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仍属正常范围,并不是地震特别密集的年份。
针对“地震是否更频繁”问题,美国地质调查局专门在官网上进行了解答,“我们不断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询问:地震是否在增多。”他们写道,“尽管看似出现了更多的地震,但7.0级及以上地震的数量并没有什么变化。” 其中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
“地震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使人们产生了地震越来越多的错觉。” 叶秀薇指出,1931年全球只有350个地震台,目前已超过8000个,人类对地震的监测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记录频带更宽,因此能记录到的地震数量也比以往更多。USGS也认为,地震台站的增加以及全球通讯能力的加强是导致人们感觉地震增加的重要原因。
21世纪,超80万人命丧地震
地震急救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水平达到25%,而我国还不到1%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9年全球共有超过47万人死于地震,1990年至1999年之间只有11万多人。加上2010年、2011年死于地震的34万多人,新世纪以来地震死亡人数超80万人。
上述数据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有些出入,但后者的数据也显示,2000年到2009年间因地震死亡的人数有45.3万,比之前两个十年显著上升。但地震死亡人数的年际起伏非常大。
不过,人员伤亡多少与地震震级大小并不能绝对画等号。如智利8.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是海地7.0级地震的500倍,但智利的死亡人数不超过1000人,而海地的死亡人数超30万人。
“地震灾害很复杂,因为地震会引发很多次生灾害。“孙士鋐强调,应对地震灾害应该走综合防御之路,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减少人员伤亡;二是加强防震抗震工作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体系。
“中国约有80%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区,突发强地震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周福霖谈道。他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隔震结构工程(房屋、桥梁及其他)约2500座,消能减震和控制结构约500座。这些抗震建筑数量与建筑总量相差很远。周福霖指出,隔震减震等技术在中国远没有普及。
广东省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叶泽兵提出,在许多发达国家,地震急救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水平达到25%,而我国还不到1%。”(记者 陈强 刘玮宁 实习生 杨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