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本站搜索:

北约之“剑”还能用多久?

2012-06-02 07:48:00     作者: 张 红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北约成员国 突防 发射时机 阿富汗 联合军事演习
[提要] 北约峰会5月20日在芝加哥开幕,万余名示威者掀起规模空前的游行抗议活动。前不久,芝加哥北约峰会作出决定,北约在2014年底前从阿富汗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其实,即便是在史上规模最大的芝加哥北约峰会上,北约成员的矛盾也显露无疑。

  北约峰会5月20日在芝加哥开幕,万余名示威者掀起规模空前的游行抗议活动。图为当天游行中的一个场景。中新社发

  当地时间5月18日,数千名示威者冲击北约峰会举办地芝加哥,警察防不胜防。图为示威者撕毁了芝加哥交通要道上的北约峰会标语牌,并占据道路示威,使芝加哥交通陷入瘫痪。中新社发

  北约又“亮剑”了。5月底,北约多国空军在拉脱维亚举行了为期两天的联合军事演习。据拉通社报道,北约此次在拉脱维亚的演习目的是提高波罗的海地区各国军事力量在真实环境下的作战技能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检验北约在这一地区的空中指挥和控制能力。

  近年来,北约算得上是四处出击: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处处都能看到北约的身影。只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世界政治经济局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北约之“剑”还能用多久?

  内部:矛盾四处显现

  北约“亮剑”,世界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貌似炫目的“剑光”也掩饰不了北约内部的矛盾。

  前不久,芝加哥北约峰会作出决定,北约在2014年底前从阿富汗撤出全部战斗部队。然而,事隔没几天,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就突防阿富汗,并重申法国将在2012年底之前撤出全部战斗部队。这比北约决定的撤军日期要提前两年。目前在阿富汗境内还留有13万外国军队。法国在阿富汗的驻军大约有3350人,是北约盟军中规模第五大的部队。奥朗德此举已经引起其他北约成员国的不快。一些成员国认为,这是背离联盟团结原则的做法,而且可能引发连锁效应。

  其实,即便是在史上规模最大的芝加哥北约峰会上,北约成员的矛盾也显露无疑。就拿峰会的主要议题阿富汗撤军来说,各成员国显然未能就撤军时间表真正达成一致,而且,在向阿富汗提供援助费用的问题上,各方也心思各异。援阿年度预算约40亿美元,美国称自己将承担援助金额的一半,但欧洲国家则各有心思,只有德国明确提出愿每年认捐1.9亿美元,其余分摊比例还需再议。

  外部:不断寻找对手

  5月23日,俄罗斯成功试射了一枚新型洲际导弹。法新社的报道指出,这种新型的洲际导弹旨在穿透北约目前部署的反导系统。这枚导弹的发射时机是外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刚刚结束的芝加哥北约峰会宣布欧洲反导系统部署的第一阶段已正式启动。俄罗斯一向不掩饰自己的担忧:该反导系统将俄核武力量纳入攻击范围。分析普遍认为,俄罗斯此次试射导弹是对北约的强硬回应。

  欧洲反导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争议焦点。北约语焉不详地称该系统针对的是伊朗。这种说法实在很难令人信服。而且,尽管俄罗斯再三要求,北约也坚决不作出不针对俄罗斯的“法律保证”。此外,还有气势汹汹的东扩。北约的态度不能不让人感觉到它似乎把俄罗斯放到了“对手”的位子上。

  其实,冷战结束后,北约的存在就多多少少带了些尴尬。但是,成员国各自不可明说的目的让这个组织一直活跃至今。似乎生怕闲着无事会让北约土崩瓦解,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不断挑起战争。2003年,北约进入阿富汗,开始了欧洲以外的第一次行动。2011年,北约又对利比亚采取了军事行动。如今,人们又开始揣测北约对叙利亚动武的可能性。

  尴尬:前进路不平坦

  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欧洲盟友,虽然心思各不相同,但是暂时都不愿放下北约这把“剑”。数次东扩、邀请蒙古以“伙伴关系国”身份参加芝加哥峰会,北约依然在扩大。而且,在此次芝加哥峰会上,北约还推出了“灵巧防卫”这一战略新概念,希望用最少的经费解决当前面临的安全问题,集中力量,联合采办适应新战略形势的军事设备,达到共同使用的目的。

  然而,目前看来,北约前进之路绝非坦途。

  钱,恐怕是北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欧债危机依然让整个欧洲上空乌云密布,欧洲各国忙于财政紧缩,削减国防开支是重要一项。北约的“老大”——美国也在紧缩国防开支:美国已经宣布要从欧洲撤出两个旅的战斗力,未来美国是否会继续在欧洲保留军队亦未可知。

  北约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北约的行动范围早已超出欧洲,但是并非所有成员国都愿意接受北约这个全球性角色。而且,“灵巧防卫”这个概念貌似吸引人,但是其实施意味着欧洲国家必须牺牲部分主权来共享防务资源。其难度可想而知。

  北约的名声也不得不提。就在前阵子芝加哥峰会的会场外面,抗议者声势浩大。他们亮出了北约并不光彩的形象:屡屡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在世界上出兵,其实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要以鲜血换石油”就是抗议人群打出的标语。(记者 张 红)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