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本站搜索:

分析称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调整是主因

2012-08-07 08:26:00     作者:    来源: 中新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 中等收入陷阱
[提要] 新一期《学习时报》发表署名舒绍福的文章《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章称,东亚许多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未来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因为其调整经济结构,实施“科技立国”, 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

    中新网8月6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发表署名舒绍福的文章《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章称,东亚许多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未来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因为其调整经济结构,实施“科技立国”, 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 

  文章称,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日本实现了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适时转换升级,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转变,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根据战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日本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1955年后近 20年间,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战略,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纤维是日本最主要的出口产品。20世纪70年代,日本机械行业在出口中占比大幅上升,其中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和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电子工业逐步成为日本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又进一步加快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比重明显下降,逐步提出以电子计算机、宇航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并开始加快实施以产业“绿色化”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结构再次转向以最终消费为主,以文化创意为发展方向的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提升,服务业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日本第二支柱产业。

  文章指出,由于“加工贸易立国”已经无法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又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并把它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在“拿来主义”、促进技术进步基础上,日本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开拓性研究,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并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进一步提出“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此后又发展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从而迅速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赶超。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日本加快了培育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步伐。日本通产省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口号,日本科学技术厅也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口号,力图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大国,这标志着日本技术进步从“模仿时代”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阶段”。日本政府通过实行税制优惠措施、补足金与委托费低息融资等政策优惠,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对民间部门研究开发进行大力扶植。同时,日本政府还专门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型科技园区的建立,加快向电子工业时代迈进,并加大培育具有战略性的高新产业,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文章表示,在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上,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很多,但收入分配是其主要因素之一。日本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与收入分配普遍比较公平是分不开的。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萧条”阶段。为了解决过度依赖投资带动增长、人口红利即将耗尽、个人消费不足等诸多问题,日本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确立最低工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缩小工资差距和提高整个工资水平;实施有效的教育政策,调整再分配。

  自1960年日本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来,增强了市民购买力,刺激了民间投资增加,仅仅经过7年的努力,日本就实现了国民收入翻番,中等收入阶层明显增多。

  文章介绍,随着日本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也吸取了欧美福利制度的经验,构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体系。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立了包括年金、医疗、雇佣、劳灾和看护五项社会保险制度。20世纪 80年代起又重点实施收入、医疗、教育、居住四项基本保障计划。在 20世纪 80年代的泡沫经济尚未到来前,日本基本完成了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并积聚了足以抗衡后来出现的更严重、更长时间的经济衰退的力量。

  文章最后总结,日本之所以能够较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缘于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也得益于较好地平衡了利益分配,控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李润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