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本站搜索:

和衷共济安定周边 区域合作成绩斐然

2012-08-08 20:16:30     作者: 谭晶晶、杨依军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国友谊,合作机制,区域组织
[提要] 周边是中国面临的直接外部环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对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文领域,双方正致力于实现2015年双方人员往来达1500万人次的目标,推动2020年将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规模都扩大到10万人的“双十万计划”。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和衷共济安定周边 区域合作成绩斐然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谭晶晶、杨依军)周边是中国面临的直接外部环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对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近10年来,中国稳步推进与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组织及中国―东盟(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中日韩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务实合作,维护周边稳定,促进地区国家共同发展。针对近来周边地区出现的一些复杂情况,中国外交妥善应对,始终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历史地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发展、在深化,中国周边外交取得了重大成果。也正是中国的积极参与,使得地区多边合作框架更加完整,涵盖面更广,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多边合作。

  与中亚合作谱写新篇章

  2001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宣告诞生,掀开中亚合作的历史篇章。

  自成立之日起,上合组织就矢志和平,倡导合作,推动发展,致力于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推进区域合作、维护地区和平、拓展国际多边外交搭建了崭新平台。

  成立11年来,上合组织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经贸领域,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由2001年的121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134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能源领域,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实现双线通气并稳定运营;安全合作发展迅速,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如今,上合组织发展已迈入第二个十年。在今年6月召开的上合组织北京峰会上,各成员国元首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规划和部署了未来10年发展和合作的举措,上合组织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阿富汗是上合组织的近邻,阿富汗局势发展攸关中亚安全与稳定。中国一直积极支持和参与阿富汗和平重建。2009年以来,上合组织召开了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和5次副外长级磋商,并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在打击恐怖主义和毒品犯罪领域对阿富汗提供了大量帮助。

  “对中国来说,上合组织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关系和经贸合作,还对稳定中国边疆局势、促进中国多边外交发展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副所长丁晓星说。

  推进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积极致力于发展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同东盟国家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中国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目标。

  诸多“第一”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在大国中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成覆盖19亿人口的自贸区……

  中方一贯主张东亚合作以东盟为主导、以10+1为基础、10+3为主体、东亚峰会为重要补充,推动上述机制在经贸、金融、粮食安全、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去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20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互利合作,不仅繁荣了地区经济,也维护了地区和平,堪称区域合作的典范。

  在经贸领域,中国目前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双边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

  在人文领域,双方正致力于实现2015年双方人员往来达1500万人次的目标,推动2020年将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规模都扩大到10万人的“双十万计划”。

  “中国不仅与东盟整体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与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盟成员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亮点之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骆永昆说。

  对于与有关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岛屿主权和部分海域划界争议,中方一贯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去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宣言》指导方针达成一致,启动《宣言》框架下的务实合作。

system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