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本站搜索:

英媒:经济复苏令人失望 西方需适应“新世界”

2012-08-10 09:31: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平均增速 G7经济体
[提要]  事实证明,对于西方主要经济体而言,这是一场令人失望的复苏。在2010年经历强劲反弹后(当时七国集团(G7)平均增速为3%),预计2011年至2013年这3年时间的平均增速约为这一数字的一半。

    原标题:西方需要适应“新世界”

  英国《金融时报》8月9日刊发题为《西方需要适应“新世界”》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事实证明,对于西方主要经济体而言,这是一场令人失望的复苏。在2010年经历强劲反弹后(当时七国集团(G7)平均增速为3%),预计2011年至2013年这3年时间的平均增速约为这一数字的一半。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4年至2017年,G7经济体的增速将升至2.5%左右。但从今年到2017年,平均增速仅略超过2%。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复苏时期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9%(1983-88年)和2.9%(1994-99年)。 

  对于这一令人失望的现状,最流行的解释是需求匮乏,这反映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政府财政紧缩的作用。但从整个全球经济的增长来看,需求缺乏情况并不明显,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表现颇为强劲。2011年至2013年期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预计仍在3.5%至4%之间,超过之前30年3.3%的长期均值。

  另一个与需求匮乏解释相悖的地方是通胀以及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金融危机过后,我们并没有陷入很多人所预测的通缩。IMF预测,2011年至2013年,“发达经济体”消费者物价平均涨幅为2.1%,接近以前的正常水平。在新兴和发展中世界,预计同期平均通胀率将超过6%。尽管去年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强劲飙升的势头没有维持下去,但全球需求仍足以支撑每桶100美元左右的油价。

  西方经济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需求匮乏,而是在结构性调整方面的挑战。在2008年之前,西方的经济增长受到宽松货币和廉价进口的支撑。自2005年起,廉价进口的世界受到连续几波能源和大宗商品通胀浪潮的侵蚀。亚洲以及其他“低成本”生产国国内通胀的影响正令这种情况恶化。

  2007年和2008年,宽松货币的世界戛然而止。尽管官方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干预手段,试图抵御这一冲击,但这些措施无法消除西方经济体进行调整、结束严重依赖于宽松金融环境的活动(特别是投机性房地产和建筑活动)的必要性。

  2007-2008年前支撑西方经济体增长的那种经济环境存在了很长时间,这加大了结构性调整的难度。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和其他很多西方经济体步入了长期扩张阶段,90年代初的衰退曾短暂打断了这一过程。从1982年至2007年的25年时间里,英国经济平均增速为3%,这与之前经济长期扩张时期(包括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增速非常相近。

  当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长期扩张于70年代初结束后,英国和其他很多西方经济体经历了约10年的低增长、高波动时期,然后在80年代,另一个持续增长时期开始。目前的形势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动荡有着一些可怕的相似之处。那也是一段金融不稳定、能源价格高企且波动、经济增长令人失望的时期。当时政策制定者也在艰难应对经济状况不太稳定——这进而造成私营部门信心缺乏——所带来的挑战。

  英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现在正经历一段类似的时期:经济增长令人失望、波动性加剧、政策回应不确定以及私营部门信心疲弱。考虑到公共和私营部门所需进行的调整的性质,指望我们迅速并轻松摆脱这种格局的想法将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目前,对于西方经济体而言,低增长和波动性上升成为“新常态”,此际我们正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学着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亚太地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已成为推动力量。或许本10年晚些时候,这段经济增长令人失望、波动剧烈的时期将让位给一个持续的扩张阶段,就像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但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新的支撑未来持续增长阶段的推动因素。西方无法依赖于回到宽松货币和廉价进口的世界,这两个因素曾经支撑了2007年以前“旧常态”世界的增长。

  本文作者安德鲁?森泰斯是普华永道(PwC)高级经济顾问、前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委员 译者/梁艳

李润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