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各国啥待遇?美国:当院士特权少

2017-02-27 08:53:00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 唐 钰 蒋 丰 水 六 青 木 柳玉鹏

  顶尖科学家,各国给什么待遇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对于中国科学界乃至中国社会来说,这都是一个引发轰动的消息。然而,国内舆论场的反应再次证明,95岁的杨振宁是中国目前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科学家。有人盛赞他的科学贡献,有人议论他的婚姻是非,有人警告“群嘲杨振宁,小心寒了人才环境”,更多人纠结于“他到底爱不爱国”。“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美国,晚年回到中国,享受在国外没有的待遇”,这是非议杨振宁“不爱国”中一种最典型的声音。那么在其他国家,供职于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对于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待遇?

  美国:当国家科学院院士,特权少

  在美国科学界,代表最高水平的机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其中,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在美国仅次于获诺贝尔奖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

  不过,成立于186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由杰出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协会”,没有政府拨款。成为该“协会”的院士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物质待遇不会有什么变化。院士没有特权,不能更快地晋升职称,而且如果在学术上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得不到相关单位的续约。他们在为政府提供科学和相关技术服务时没有办公室,也不获取个人报酬。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含金量高,不过它对应的名称更准确地来说是“member”,也就是会员。这家“协会”的院士每年须为自己的头衔缴纳200美元的会费。如果3年不交,就转为名誉退休院士。据了解,美国院士的资历或许能在申请科研经费时有帮助,不过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申请的项目内容。

  说到美国科学家的待遇,有一个事例总被提起。一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华人院士上世纪8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后,在其任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得到了一个特殊待遇——学校停车场的“优先车位”。不过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待遇已经很好了,因为这所大学的车位一直很紧张。

  在美国,院士头衔是一种“非物质化的荣誉”,与此同时,它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必须为其所在领域的年轻科学家做出表率;需要为联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广泛的政策咨询。

  北美大学系统中,学校内部的教授头衔往往更有分量,能在学校享受一等的教授收入和待遇。依照北美学校的“教授治校”理念,对学者的评价不完全依赖于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认可,大学有较大的自主权。反过来说,评上院士,未必能在学校内部评上教授。

  近几年,媒体对于美国科学界待遇的关注,焦点多在收入差距方面。《自然》杂志2016年的薪酬调查显示,201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有29名医学研究者的人均收入超过100万美元,10名以上的非临床研究者收入在40万美元以上。然而,数以千计的博士后年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

  俄罗斯:院士最高每月10万卢布补贴

  俄罗斯的顶尖科学家主要来自俄罗斯科学院, 该机构下设650个分支机构,拥有近5万名研究人员,自1724年成立以来,已有19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有11位。

  苏联时期的一个国际大环境是美苏争霸,因此当时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军事科技部门的研究者待遇很好。有俄媒称,苏联科学院院士工资为每月700至1000卢布,是当时国内的最高待遇,据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院院长月薪(1500卢布)比苏共总书记还高,而院士的工资和政府部长工资相近。政府为科学院院士提供高级住宅、子女入学特殊照顾等待遇。苏联顶级科学家还会获得各种荣誉和称号,比如“列宁奖”“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此外,那时的科研人员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自上世纪50年代起,有不少专家学者当选为苏共党代会代表或进入中央委员会。

  苏联解体后,俄经济严重衰退,政府陷入财政危机,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2.03%下降到0.4%。由于经费锐减,俄科学家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许多年轻科学家出走,前往欧美国家寻求职位,从1991年到1994年,俄科学院研究人员总人数下降了40%。

  俄罗斯总统普京2000年第一次执政后,不断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科研经费从2002年到2005年翻了三番,达到20亿美元,并将科技政策重心放在吸引和支持年轻科学家方面。目前俄罗斯科学院面临“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半数以上人员年近退休。

  如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待遇相较于苏联时期有所下降。他们不再享受政府提供的别墅和专车待遇,不过科学院可以建房,比市场价格便宜;科学院有医疗中心,但院士看病没有什么特权;当选院士在申请课题、项目立项方面没有优待,和其他申请者一样,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评审委员会鉴定。

  俄罗斯“zarplatyinfo”网站援引俄科学院的数据显示,物理领域的院士月收入约3.8万卢布,生物领域的院士约2.7万卢布。在科研领域工作超过10年的科学家可根据学位不同获得数额不等的津贴,科学院院士最高每月可获10万卢布(10卢布约合1元人民币)补贴,不过补贴数额有可能在今年被削减。

  德国:“卓越计划”、退休政策、成就奖

  “越来越多的顶尖科学家回到德国。”德国新闻电视台近日报道称,德国各个“吸引顶尖科学家”的项目正在产生效果,大批外国和海归顶尖科学家来到德国搞研究。

  “几十年来,德国科学家因为待遇问题出现过两次出国潮。”德国柏林教育政策专家霍茨贝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第一次是二战后,美国招揽了近千名德国顶级科学家到美国,比如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第二次是两德统一后。目前,美国有约2万名德国科学家。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女科学家阿诺德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与德国相比,美国没有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灵活性更强。而且,科学家的收入比德国高出3至4倍。

  进入21世纪后,德国积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科学家,推出“卓越计划”,给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多国家资助,让顶尖科学家可以破格晋升教授。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的数据显示,联邦政府的研发投资2005年为90亿欧元,到2012年已提升至约138亿欧元,增幅达53%,且仍在不断上涨。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顶尖科学家税后工资是每月4500欧元以上,还有各种补贴。另外,他们当中许多人兼职提供资助的企业的高管,收入是工资的几倍。65岁退休时,顶尖科学家平均可领取最高工资72%的退休金,而一般公司雇员所得退休金平均约占工资纯收入的47%。德国社民党联邦议员劳特巴赫曾称,国家给一个教授的退休金总额大约是一个酒吧服务员的20倍。

  在德国从事研究的顶尖科学家还可以获得各项丰厚的奖励。德国洪堡基金会和联邦教育及研究部2002年启动了索夫亚-克瓦雷夫斯卡亚奖,2014年以前每两年颁发一次,现在是每年颁发,颁发对象为年轻科学家,截至2015年共有120名获奖者。

  索夫亚-克瓦雷夫斯卡亚奖得奖者中约2/3是在德国从事研究的外国科学家,1/3是在海外的德国科学家。每个获奖人可以拿到140万至165万欧元的奖金,在5年时间里,可以在德国机构组建工作团队,奖金的用途还包括研究人员费用、材料费、实验室和器材经费等。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的网站显示,2002年至2015年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至少有7人。

  日本:企业提供奖项 社会给予荣光

  东京都台东区风景优美的上野恩赐公园里,坐落着日本最高学术机构日本学士院(The Japan Academy)。该机构院士中有13名诺贝尔奖得主,占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总数一半以上。

  为优待功绩显著的学者、促进学术发展,1956年日本专门通过《日本学士院法》,明确日本学士院的法律地位。根据规定,学士院院士定员150人,为终身制。除了自身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等职业收入外,日本学士院的院士每年以“准公务员”身份领取固定工资和补助。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15年日本学士院财务报告显示,发放院士工资3.34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元人民币),院士差旅等补助经费4.36亿日元。

  除了官方机构的奖金与补助外,日本各大企业纷纷拿出巨额资金,设立“朝日奖”“日本国际奖”“花王奖”等科学奖项,让日本科学家不仅衣食无忧,还获得源源不断的研究经费。日本科学家通常不会因为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会有各种机构主动找上门资助,科学家完全不受政府、社会的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

  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赤崎勇,从松下技术研究所调回名古屋大学时已年满51岁,还没有特别引人关注的成就。为支持他开展化合物半导体研究,名古屋大学花巨资专门为其建造一间无尘实验室。最终,赤崎勇发明了蓝光二极管。值得一提的是,赤崎勇同时为名古屋大学培养出另一名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

  日本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令人艳羡。他们被称为“先生”,这个词在日本不是谁都能用,只有民众心中最崇高的职业才能有此殊荣。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就确立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最明显的例子是,与多数国家不同,日本钞票上全是学者,没有政治家。最常用的千元钞票上,印着野口英世的头像,他是生物学家,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染上病毒而去世。万元钞票上的福泽渝吉,是日本学士院前身东京学士会院的首任会长。

  少为人知的是,现在日本的明仁天皇也是一位科学家。他是鱼类学者,专门研究虾虎鱼亚目,并发表了29篇论文。外界有评价说,在其研究领域,明仁天皇是“权威”。1992年,他开始向《科学》杂志投稿,1994年写了论文《虾虎鱼种系的形态学特征之重要性》,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基因》上发表论文。明仁天皇还是2500页厚的《日本产鱼类大图鉴》的19位作者之一,亲手撰写了其中350页内容,因此曾有日本媒体评价说,“比起当天皇,他或许更想做一名科学家”。【环球时报驻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特约记者 唐 钰 蒋 丰 水 六 青 木 柳玉鹏】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华飞

推荐阅读
  • 快递又有新规定!网上买这些商品可能寄不回来

    快递又有新规定!网上买这些商品可能寄不回来.jpg

    最近,很多人在邮寄香烟、白酒时发现,许多快递公司有了限制,不像以前可以随便快递了。危及寄递安全的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毒害性、感染性、放射性等各类物品;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禁止寄递的其他物品。[详细]

    02-27 08-02新华网
  • 环保部:部分地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效果打折扣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日前在大气污染防治媒体见面会上表示,有些地方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没有落实到位,“红色预警的减排效果只相当于蓝色预警。赵英民说,检查各地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是否能落实,也是此次环保部领导带队进行专项督查的一个重要目的。[详细]

    02-27 08-02经济参考报
  • 老人20年制上万根“爱心拐棍” 免费供路人取用

    未命名_副本.jpg

    老人20年制上万根“爱心拐棍” 免费供路人取用[详细]

    02-27 07-02中国新闻网
  • 80后女科学家被称“北斗女神”:另类科普迷倒中学生

    徐颖不是只搞科研,她除了搞科研以外还积极参与各种科普活动,所以,她的曝光率挺高。作为一个80后,徐颖说自己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对他们一代人的诟病:“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总之他们就是“垮掉的一代”。[详细]

    02-27 07-02中国青年报
  • 天空之眼瞰生态

    新华社记者岳月伟 摄  俯瞰整治完成的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荆湾段,西苕溪水系最后汇入太湖(2016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俯瞰西藏林芝境内的拉林高等级公路(2016年4月4日摄)。[详细]

    02-27 08-02东方网
  • 2017武汉速度赛马公开赛举行“乐在马城”主题赛

     2月25日,骑师张明亮(左一)驾驭赛马“天意”在比赛中角逐。在纯血组1100米三/四班的比赛中,骑师张明亮驾驭赛马“天意”以1分8秒8202的成绩获得冠军。新华社发(熊琦摄)   2月25日,骑师张明亮(左二)驾驭赛马“天意”在比赛中角逐。[详细]

    02-27 08-02东方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