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间文史学者历时30余年 发掘“汉版胡雪岩”(图)

2018-03-30 07:47:34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白果背纤道竣工碑 记者胡冬冬 翻拍

  白果背纤道晓谕碑 记者胡冬冬 翻拍

  肖波在四川省档案馆找到的李本忠档案

  记者胡冬冬 翻拍

  历时30余年的资料收集整理,日前,武汉民间文史学者肖波推出《楚商传奇李本忠》一书,他用纪实文字、历史图片还原了“汉版胡雪岩”——李本忠。这位家住汉口的清代富商自费治理三峡险滩36年,捐资整修龙王庙码头,救济受水灾的平民,一生乐善不倦,行善无数,然而他的事迹至今鲜为人知。

  “李本忠这个曾赫赫有名的楚商巨富,清咸丰后竟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至今我尚未发现李本忠家族在清末民初及此后的经商活动史料。李本忠的慈善精神在今天仍极具现实意义,我历时30余年详尽研究他,目的就是为复兴大武汉添加一份精神动力。”肖波说。

  “李本忠这个曾赫赫有名的楚商巨富,清咸丰后竟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至今我尚未发现李本忠家族在清末民初及此后的经商活动史料。李本忠的慈善精神在今天仍极具现实意义,我历时30余年详尽研究他,目的就是为复兴大武汉添加一份精神动力。”肖波说。

  自费18万两白银治理三峡险滩36年

  李本忠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家住汉口大智坊。肖波介绍,李本忠家族“累业书香”,自祖父李武一代开始经商,从四川购大米,运到江浙一带销售。后来生意逐渐走上正轨,在汉正街开起了“李祥兴”商号。至李本忠一代,“李祥兴”已在川楚等省开有多家分号,李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

  三峡航道是接连川楚的主要水道,不仅是商船、民船,也是官船上川下楚的必经之道。因为滩害,每年在此覆舟丧命者无数。李本忠祖父李武、父亲李之义,均因入川经商,在三峡翻船身亡。李本忠“因先人之惨,立志除害”,在幼年时就立下了“凿川江险滩,永杜后患”的宏愿。

  接手“李祥兴”后,李本忠数十年苦心经营,积攒下一笔不菲的资财。1804年,李本忠申请自费治理三峡险滩,获宜昌府批准。此时李本忠46岁,他组织施工队伍,凿险滩、辟纤路、修水道,治理三峡险滩36年间,支出的人工费用和购买煤炭费用,达18万余两白银。

  李本忠投巨资大规模、系统治理长江三峡滩害的举动,得到沿江县、州、府的支持。肖波说:“近年在三峡纤道发现的石碑上,就记载了李本忠的治滩事迹。”

  出钱解决龙王庙码头安全问题

  清人叶调元在汉口生活多年,道光年间写了三百余首竹枝词,记录当时汉口的风俗民情和市井文化等,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龙王庙口汉江连,激浪惊泷似箭穿。水果行开飞阁上,渡江船檥木簰前。”他在这首词后写有注解:“庙在江汉应交之处,陡岸飞流,不能停泊。有木簰长数丈,广半之,用大杙、铁索系于江岸,外以泊船,内以长艞接岸,李祥兴力也。”

  龙王庙江段,是三千里汉江入江口。两江交汇之处,河面狭窄,堤岸陡峭,水流湍急,常有船舶在此倾覆,故早年在此修建龙王庙,祈求龙王保佑。此江段并不适宜修建码头,但因汉口船运繁忙,汉江沿岸码头密集,自乾隆四年(1739)龙王庙码头始建。然而因为水急岸高,不利于船舶停靠,在此登岸、搬运货物之人,每每失足落水。

  面对家门口龙王庙码头的窘境,李本忠从常年沿江跑码头中想到了解决办法。他自费捐资,选用坚实、粗大的木桩打入汉江江干,再用圆木扎成长二十余米、宽上十米的木簰,用粗大的铁链捆系于江边。这样它们既可拦搁从上游快速下行的船只,保障船舶安全停靠,木簰还可以随汉水的涨跌上下浮动调整。李本忠再命人以宽宽的长艞板连接江岸,彻底改变了龙王庙码头难以泊船,以及乘客、货物难以上岸下船的情况,大大提高了龙王庙码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龙王庙码头从此可以停泊渡船,也缩短了汉口至武昌省城的水上渡运距离和时间。

  救济灾民,为多个善堂捐资

  1831年夏,汉口、汉阳大水,商民受灾严重,周边灾民也蜂拥进城。李本忠捐资白银2730两,并让自己的商号赶紧从四川购买粮食运汉救急。重庆分店“渝号李祥兴”,在巴县(重庆)紧急采购粮食,接连发运汉口,接济灾民。当年9月初,李本忠雇用的范姓船家,发出一只装载400余石胡豆的粮船到汉口;因船不够使用,李本忠让船家紧急购买一条新船,又发运大米380余石至汉口。

  据肖波查证,当年大水过后,汉口玉带河及袁公堤进行维修,用银37万两,全部来自当地商人的捐助,其中就有李本忠捐出的善款。

  李本忠在家乡广施善行,造福桑梓。他为汉口、汉阳多个善堂捐资,在铁门关等处设立救生红船,救人无数;他为重庆湖广会馆捐款,为在渝的湖北老乡提供便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