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新华社伦敦10月18日电 (国际观察)“脱欧”或成“拖欧” 英国内外承压
新华社记者桂涛
欧盟峰会18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闭幕,在备受关注的“脱欧”协议问题上,英国与欧盟依然未能取得突破。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表示,她正在考虑延长“脱欧过渡期”,为英欧双方达成最终协议争取时间。但这一表态遭到英国“脱欧派”批评,他们指责首相在“脱欧”问题上“一拖再拖”,将让英国沦为欧盟的“附庸国”。
焦点:一个日期
此次峰会期间,欧盟指责英国的“脱欧”方案毫无新意,双方在“脱欧”问题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舆论认为,11月将是双方达成“脱欧”协议的大限,逾期则英欧都无法保证有足够时间在各自的议会通过这份协议,这将导致英国最终可能“无协议脱欧”。
特雷莎·梅在峰会期间说,她准备考虑将“脱欧过渡期”延长数月。此前媒体也报道称,欧盟方面同样希望延长过渡期。
根据相关程序,英国将在明年3月29日正式“脱欧”。为了给确定“后脱欧时代”英欧关系的谈判留下充裕时间,双方同意设立“脱欧过渡期”。
按目前计划,过渡期将从2019年3月底开始,至2020年12月结束。过渡期内,英国仍将留在欧洲共同市场和欧盟关税同盟内,在与欧盟贸易中可继续享受“零关税”待遇,但在欧盟事务方面不再拥有“话语权”。在此期间,英国仍需遵守欧盟法规,包括继续向欧盟缴纳会费及允许欧盟境内人员自由流动等。
难点:一条边界
目前“脱欧”谈判已经完成了85%的进度,剩下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与爱尔兰的边境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能让双方此前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爱尔兰岛分南北两部分。南部的爱尔兰共和国是欧盟成员国,北部的北爱尔兰地区是英国的一部分。目前,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间的人员与货物均可自由流动。
然而,“脱欧”可能改变一切。理论上,北爱尔兰将随英国一同离开欧盟——包括欧洲共同市场和欧盟关税同盟,这将导致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间的边界从现在欧盟内部英国与爱尔兰的“两国边界”变为“欧盟区与非欧盟区边界”。
对于跨越欧盟区边界的人员与货物流动,需要在边界设立检查站进行核查。这意味着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间的边境线将“由软变硬”,出现一座座边检站。欧盟认为这样的边境检查可能导致冲突。在上世纪北爱尔兰问题引发的动荡时期,此类边检站就曾成为被袭击的重点目标。
而英国方面反对欧盟给予北爱尔兰特殊地位,让其留在欧洲共同市场和欧盟关税同盟内,因为这会导致英国其他地区进入北爱尔兰的商品和人员必须接受检查,从而在英国国内划出一条边界,危害英国主权的完整性。
爆点:一团乱麻
欧盟方面在“脱欧”问题上的施压刺激了英国国内的反对派。特雷莎·梅考虑延长“脱欧过渡期”的言论一出,立即引来英国“脱欧派”的批评。一些“脱欧派”议员已明确表示,将投票反对首相与欧盟达成的任何“脱欧”协议。
一些人士认为,如果英国将“脱欧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将意味着英国在决定“脱欧”的全民公投举行5年后都无法真正退出欧盟,英国将彻底沦为欧盟的“附庸国”。
英国保守党议会下院资深议员尼克·博尔思批评说,延长“脱欧过渡期”是“绝望的最后一招”,他警告首相可能因此失去保守党内的支持。
目前支持保守党执政的北爱政党民主统一党视爱尔兰边境问题为其核心利益。该党发言人严厉批评欧盟关于爱尔兰边境的建议,认为这将把北爱尔兰的管辖权交给欧盟,是“对英国宪法的恶意破坏”。
分析人士认为,一团乱麻的英国“脱欧”进程或将成为引爆英国国内政治斗争“火药桶”的一个导火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前三季度财政收入8.7%的增速,比去年全年增幅高1个百分点,比年初预算安排增幅高2.6个百分点。财政部国库司副司长杜强表示,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稳中趋缓态势明显。[详细]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预计20日至23日,中等强度冷空气将影响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中东部等地有4~6级偏北风,气温将下降4~6℃。10月20日08时至21日08时,新疆北部和伊犁河谷、青海东北部和南部、西藏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北部和伊犁河谷...[详细]
近来,印度一名16个月大的小女孩引起关注:一天进食48顿,体重已达25公斤。两个小朋友的超重问题尚能通过营养、运动处方改善和控制,15岁的小花(化名)作为一名极重度肥胖患者,只能通过外科减重手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详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占比已由2010年的1.4%降至2017年的0.5%。” 老张的经历折射出当前农民工工资支付中存在的问题:按月足额支付还未能完全实现、劳动合同尚未替代“口头合同”。[详细]
一分钟了解妇联她很热情,也很温暖,她很知性,也很善良,她有力量,也很坚强。有时候她像小姐姐,有时候她像知心人,她是谁。[详细]
若墨西哥无法阻止。美国将派军封锁南部边境中国日报网10月19日电(孙若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