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美丽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八
新华社记者高敬
如果透过历史的长河回望这70年,人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70年,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繁荣发展,一座座大山从荒凉苍茫变为绿意盎然。
70年,亿万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
这幅画卷的名字叫——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翻开世界植被图,你会发现整条北回归线上的陆地,大部分被沙漠覆盖。然而,在我国华南地区,却可以见到大片的绿色森林。其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最为抢眼,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史也由此开篇。
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层叠叠的绿意扑面而来。山间流水潺潺,峰顶云雾缭绕,空气自然清新。这里就像一个天然氧吧。
鼎湖山能成为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得益于季风带来丰沛雨水的滋润。而千里之外的陕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延安却一度“盼”水也“怕”水。
几十年前,延安越来越多的山坡被开垦成农田,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74岁老人侯秀珍回忆说,一刮风,尘土遮天蔽日,家家门口都挂着个掸子,进门头一件事就是在门口掸土。一下雨,山上的农田根本存不住水,连泥带水就往川道的稻田里泄,农民只能用盆把稻田里的泥往外舀。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退耕还林工作。经过20年不懈努力,延安完成退耕还林1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5%。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
曾经荒山秃岭的延安,如今已被深深浅浅的绿色点染。山地苹果、核桃、花椒等林果业,也为退耕群众带来了富裕的新生活。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建设美好家园,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被重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0年来,亿万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园林城市”创建,再到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华大地上的绿色越来越多,城乡环境越来越美。
这是一组自带“美颜”效果的数据——
1956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达2750处。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大多数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1999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如今,全国已建成城市公园1563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是1981年末的近十倍。
70年,两万多天,新中国的山川正在改变模样。
美丽中国,是协同推进发展和保护的艰辛探索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1983年,一部名为《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在全国热映。一首《长江之歌》更是唱出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眷恋深情。
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长江横贯祖国东西,是两岸数亿人民生产生活的依托。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大、长江生物完整性下降,万古奔腾的母亲河“病了”。
长江之“病”,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突出病症。
一个迫切想让百姓过上富裕日子、迫切想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人口大国,只用了半个多世纪,就走过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空气变得污浊,酸雨侵扰,雾霾来袭;河水从“淘米洗菜”变成“鱼虾绝代”;生态系统也不时敲响警钟。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辛探索。
时间是最客观的书写者,她忠实地记录着奋进者的步伐。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2013年,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来说,值得永远铭记。
PM2.5,这种还不到头发丝粗细二十分之一的细颗粒物,在这一年成为全中国最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新年刚过,多地空气质量数据纷纷爆表。中国东部平均雾霾天数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
2013年,“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2015年,“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2016年,“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要蓝天、要碧水、要净土,中国以决战姿态向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宣战。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2018年全国GDP相比2013年增长39%,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分别增长11%和83%,但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大幅下降,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一增一减的背后,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环境法治日益完善严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绿。
美丽中国,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
赛罕坝上闹大风,沙尘暴吓跑了即将嫁到这里的新娘子,姑娘悔婚了。
这是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里的一个情节,讲的就是塞罕坝造林人的故事。
几十年的绿色接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如今的塞罕坝,已从沙海变成绿海,成为一片生态乐土,风沙成为尘封的历史。
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5%,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全球增量的25%以上,位居世界首位。塞罕坝正是中国为全球“增绿”的代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建设美丽中国,近14亿人口大国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
很多改变就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城区里的公交车不再突突冒黑烟,变身新能源电车;绿色低碳出行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随手拿起手机扫一扫,每个人都可以是低碳行动者。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
中国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努力,吸引着世界目光,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常德、常熟、东营、哈尔滨、海口、银川等6个城市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今年4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盛大开幕。这是时隔20年后,世园会再次回到中国。这场园艺的“奥林匹克”成为中国向全世界展示绿色发展成就的一个窗口。
“相信北京世园会会给参观者带来享受,让绿色理念更深入人心。”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奥斯特罗姆说。
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这是我们对美丽中国最美好的期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的方向。
70年,我们站在了一个美好的起点。沿着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继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参与记者:周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6日电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9月15日正式上线。选择“社保查询”服务时,可按“多地参保、集中展现”的形式来查询自己的社会保险缴费、待遇等年度个人权益信息[详细]
8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中国工业生产继续呈现缓中有稳态势。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4%,比7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详细]
张毅通过APP软件,进行课堂互动以及课堂小测验,通过发弹幕的小程序,让学生编辑问题,把文字直接呈现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张毅继续说:“通信专业很看重学生的英语成绩,你遇上个好机会,可以一边学英语打基础,再复习通信,两全其美。[详细]
● 道路交通伤害不是意外,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流行病伤害,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以减少54%至70%的死亡率 ● 目前仍有不少家长以各式各样的理由拒绝使用安全座椅,例如安装拆洗麻烦;孩子不愿意使用;● 针对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情况,我国目前尚未在国家层面进行...[详细]
(记者 刘关关)由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北加州华人文化体育协会主办的“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台湾带回家”两岸侨胞和谐团结晚会当地时间15日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海沃德举行,两岸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为旧金山湾区观众表演了精彩节目。黄智贤表示,这次来美国演讲,就...[详细]
泰国举行“中文+职业技能”大赛。新华社曼谷9月16日电(记者郭鑫惠汪瑾)泰国首届职业教育“中文+职业技能”宝石王杯大赛15日在位于首都曼谷的泰国吉拉达技术学院举行,来自泰国各地49所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1168名学生参加了比赛。据悉,这一比赛内容覆盖铁路、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