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3 16:08:00 作者:吴霞、许晓青、罗争光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13日电(记者吴霞、许晓青、罗争光)被誉为“博物馆奥林匹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12日在上海落下帷幕。中国境内丰沛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国内如火如荼的“申遗热”,成为6天会期内中外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目前,国内已拥有40项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的45项和西班牙的42项,稳居世界第三位。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玛尔·加拉说:“如果我们回望历史,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遗产是如此丰富。中国在保护和传承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国际博协大会上说:“整个‘申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宣传过程,是增强民众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过程。事实上,通过‘申遗’,我国很多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的、有效的保护。”
不过,宋新潮同时也指出,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必需注意到,一些文化遗产“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
中外文博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申遗”项目有爆发式增长,其背后隐藏着个别项目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有专家指出,借助“申遗”进行的一些所谓概念炒作,实质被当成了地方经济的“摇钱树”。以至于“申遗”成功后,反而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轻视管理等,不利于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关键是如何平衡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国际著名策展人、学者奥奎·恩威佐说,“中国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文化遗产,但也面临新的问题,诸如在全球化时代,有限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面对游客数量的大幅增加。”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