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启动 包括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

2010-12-06 06:58:00    作者:周逸梅   来源:京华时报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通知》中明确了专项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

  本报讯(记者周逸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通知》中明确了专项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

  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解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为三大类,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专项改革十大试点任务包括基础教育3项、高等教育3项和其他4项任务。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

  ■试点解读

  城乡接合部增设幼儿园

  试点任务: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规划纲要: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二年,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教育三年。

  专家解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解释,要在县镇和人口聚集的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增设幼儿园。优先支持留守儿童进入学前机构接受补偿性教育,减少隔代养育给儿童在情感、行为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要给民办教育好的政策。

  把学校都建好减少差异

  试点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规划纲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专家解读:袁振国分析,解决择校问题是特指义务教育阶段。首先最主要的是把普通学校都建好,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其次要促进教师流动。

  建立长效减负监督机制

  试点任务: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

  规划纲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专家解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认为,政府首先要加快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其次要让落榜者另有择业的途径;另外,要建立长效减负监督机制。

  为拔尖人才设特殊通道

  试点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规划纲要: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专家解读:袁振国介绍,为拔尖创新人才设立特殊通道,包括:跳级,大学和中小学联合培养,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基地等。要建立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对高校减少不必要干预

  试点任务:改革高校办学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规划纲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

  专家解读: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政府部门需要转变职能,对高校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企业帮助高职设置课程

  试点任务: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规划纲要: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

  专家解读:张力认为,提高职业学校吸引力的关键是专业学科设置适合用人企业的需要,所以希望行业企业都帮助学校设置课程。

  清理对民办校歧视政策

  试点任务: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

  规划纲要: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

  专家解读: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表示,目前针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在各地可能仍存在。清理纠正这些歧视政策,既包括教育部门,也包括其他有关部门。

  教师评价应有严格标准

  试点任务: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规划纲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专家解读:袁振国认为,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应该有严格的教师评价标准。

 

  相关报道:国家教改十大试点任务着眼解决重难点突出矛盾

  着眼于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详细

王晓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