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9 08:53:00 作者: 来源:文汇报
20年,弹指一挥间。
仅仅用了20年时间,年轻的中国股市悄然推动了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逐步变革,影响了数亿人的财富观,更带来许多人命运的变化。有人说,中国股市既是草根的也是平民的。买卖股票,给中国股民带来了精神享受,成就了很多人一生的事业。当然,也有人最终沉沦在这从不平静的股海之中……
20年,俨然可以用“代”来概括。
透过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光阴眺望未来,一些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或许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抚摸到深藏在一段跨度长达20年的历史背后的真实,去感受它所承受的轻,或重。
1990年12月19日,位于上海外滩北侧黄浦路15号的浦江饭店孔雀厅里人头攒动,随着一声铜锣敲响,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站在现在的时间坐标上往回看,这声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锣声真实地改变了许多人一生的轨迹。
老赵,证券从业人员,接触股票这玩意儿也有将近20年的时间,从券商营业部里“坐柜台”起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里的“红马甲”,再到如今营业部副总经理,他自评:人生没有大涨,至少也没有大跌。
老金,股龄18年。这么多年牛市、熊市起起伏伏,尽管没赚到什么大钱,但至少股市里的资产还是保持着正增长。他笑称,经验有很多,教训也不少。
故事就从这两个股市大潮里平凡又特殊的小人物讲起。
发烫的股票
“当时的客户往往丢给你一句‘随便’。不过,随便买、随便填也都能赚钱。”——老赵
眼前的老赵其实并不老,40开外的年纪,在一家排名靠前的券商里干着营业部副总经理的活儿。“在证券界待了近20年,也算见了不少大风大浪”,老赵常常把“股市即人生”挂在嘴边,这种感慨不仅出自他亲眼见证的众多悲喜故事,更是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说起“进军”证券界,老赵绝对属于无心插柳。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在遥远的新疆从事与证券、股票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检验检疫工作,用他的话来说,“这活儿也挺‘牛’,至少是穿制服的公务员呢!”
由于父母工作调动,大学毕业没多久的老赵来到了陌生的大上海。在熟人的介绍下,以算术见长的他被当时一家小券商——烟台证券录用了。“当时营业部里的职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银行、信托里出来的就算是‘专业对口’了,还有不少是纺织女工、退伍军人转过来的。不过,我们要干的活儿也挺容易——坐在柜台里,帮客户填委托单。”
老赵回想起当初这段日子时,双眼总会闪出亮光。要是与现在“打价格战,比拼佣金”的激烈竞争一对照,上世纪90年代初券商的日子简直可以用“置身天堂”来形容——从上班到下班,客户总是络绎不绝地挤在柜台前排队,买卖股票要填的委托单甚至还标价出售,“行情好时2元一张,行情一般就1元一张。上海还算便宜的,外地要卖到5元。”
这种红火的“生意”全因“赚钱太容易了”。1991年开始,由于可供交易的股票太少,形成了股价天天小涨、最后暴涨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股票能令人一夜暴富。据老赵回忆,当时做股票的大户许多都是做生意赚到第一桶金的“大款”,“他们对股票基本一窍不通,不知道委托单该怎么填,也不知道要买什么股票,往往就丢给你一句话‘随便’。不过,那时候随便买什么都能赚钱。”
尽管坐柜台填委托单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操作的快慢却直接影响到股民“真金白银”的收益。于是,这些坐柜台的员工也就成了“稀缺资源”。老赵说,“那时候天天有客户给我们塞好吃的冷饮,有时候还请客吃饭,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填单子买卖股票。”当时整个营业部里让他印象最深的客户是一个长得白白净净的中年男子,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营业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填单子的员工买早点、泡茶水。经过旁敲侧击打听,原来这个男客户就是周立波经典段子中描述的“打桩模子”,起先靠捣鼓国债赚了一大笔钱,“这老兄小学五年级都没念完,但听说心算奇佳,可以算到小数点后面4位。”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开股价,上证指数从前一天的623点冲到1334点,所有的股民都欢天喜地,股票资产一夜间翻倍。此后,上证指数在5月26日达到全年最高点1429点。在这一上涨过程中,豫园商城的股价最高上涨至每股10500元,成为了首只万元股,每个投资者都是“万元户”。
除了火得发烫的股票,当时证券市场上还有一样不得不提的东西——“认购证”,用它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1992年度的股票认购证印制得十分精美,封面烫金,封底印着“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字样,内有一式四联可复写的凭证。在说明栏里,写着这30元1份的股票认购证不是股票,而是可以买股票的凭证。下面还有一行注明,1992年度全年的股票发行就靠这本东西摇号,认购证发行所得的资金全部捐给上海福利事业。
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把这本小小的认购证称作“世纪性”的发财机遇。不过,30元一份的成本在当时却着实吓退了不少投资者。那时候,全上海的银行储蓄所全部都是代销点,不但银行的工作人员要在柜台零售,信贷员还要跑到自己管辖的工矿企业去推销。
“我1992年还在中学做老师,打算盘打了很久,内心也挣扎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准备买200张认购证。可我老婆就是死活也不答应,差点跟我吵到翻脸。最后,我只好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偷偷买了10张回来。”现已退休在家享受轻闲生活的老金算得上上海滩上的第一代股民,他在股市里赚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出自这些“偷偷买来”的认购证。
这一年,认购证让很多人在一夜间致富,也给许多平静如水的生活投下了一块巨石。老金说,他老婆后来发现原来“买认购证能发财”,心里懊悔不已,“几乎有一整年时间,她每逮着一个人,就要叨念认购证的事。还好我总算是买了10张,否则不知道她要唠叨多久。”
在老金印象中,当年上海滩都在流传这样一条社会新闻,说是一位方姓老太太,帮儿媳到银行存6000块钱,禁不住工作人员的宣传,一下子买了200张股票认购证。儿媳得知后大发雷霆,逼着老太太去银行退掉。由于认购结束,不能退还,老太太为了息事宁人,拿出自己的钱给儿媳存了款。后来认购证火了,老太太也变成了“百万富婆”,儿媳在知道真相后,竟为争夺这200份股票认购证的归属权与老太太对簿公堂。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