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6 06:49:00 作者:文静 来源:京华时报
拍摄国家形象片时,制作方负责人和航天英雄交流。制作方供图
本月17日,《国家形象片上集(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开播。23日,原本一直保密的下集《角度篇》突然在网络首播,并引发全球关注。与人物篇多为名人不同,《角度篇》基本是以普通百姓的面孔为主题,用800多个画面,真实而深入地讲述了今日的中国。
旁白 1700字写了一个月
《角度篇》开篇,是一组充满中国元素的画面,初升的太阳、高山白云、四合院、故宫、草原、天安门、布达拉宫、长城,最后是地球。纯正的美式英语旁白一同响起“2003年10月,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看到自己的国家。”
随后,画面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切换,从人到景,从景到事,从鸟巢到中关村,从上海到西安,一组组充满气势的画面尽情跨越神州大地。
旁白声再起:“我们是谁,我们在想什么。”
国家形象片总制片人朱幼光说,这是点题之语,希望看完17分钟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会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中国人在想什么。
看完《角度篇》的人,都对这些精彩的旁白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总创意,这1700字的旁白,全部出自朱幼光之手。“说实话,虽然干了这么多年,对写文案轻车熟路,但这个文案让我承受了很多煎熬。”
1700多字的文案,资深广告人朱幼光竟然写了一个多月时间,“因为这个文字,必须要在结构上做到起承转合,很难,太难了”。
画面 800个画面多为抓拍
《角度篇》共有800多个画面,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谈到这些画面的拍摄,总导演高晓龙说了两个字“真实”。
这是他最大的感受。他说,为了这两个字,这次拍摄的时间之长,行走范围之广,完全不同于他以往拍摄商业广告的经历。
“我们的团队中有很多80后。说实话,这群80后真不错。既不赚钱,又累,经常是拍很多次也不理想,拍点广告,比这来钱快多了。”
其中有一次,是要拍摄一个老人晨练的画面。高晓龙说,听上去非常容易取景,因为每天都有老人晨练,但拍了好几次都达不到理想效果,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持续去了很多次,终于有一天拍到一个外国小伙子跟着北京老大爷练太极球,这才算完成了一个画面。
拍摄过程持续3个月,大概拍摄了3000多个画面,同时还有足够一部电影用的素材。最终,剪辑出了现在这个有800多个画面的《角度篇》。
高晓龙介绍,整个拍摄过程,最常提到的字就是“抓拍”。经常是两个人一组,扛着机器,乘公交车、坐地铁、走路,进行抓拍。比如,中关村地下歌手唱歌、大喇嘛打电话的画面,都是抓拍下来的。
为了更真实,拍摄还尽量同期录音,在《角度篇》第二个章节中,学校里,老师对着镜头说话,背景可以听到学生们的喊叫和读书声。
剪辑剪出30个版本才通过
《角度篇》的17分钟里,除了谈及能源、民生、民俗外,还谈到了网民、农民工,并使用了农村村官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投票的场景,展现了日益进步的中国政治民主。
何澎是该片的执行导演之一,并兼任剪辑师。他主要负责北京和西藏的拍摄,“喇嘛打电话”的场景就出自他手。
作为片子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何澎觉得自己特幸运,“我们很年轻,很多事情都没经历过,对历史和人生的理解肯定有限,但这个涉猎极广的片子给了我们充分的锻炼机会”。
有人提出音乐非常给力,何澎说,负责片子配乐的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快被他折磨疯了“他们光音乐就弄了几十个版本”。
何澎介绍,团队从去年9月开始剪辑全片,然后邀请制片方、国新办来看。前前后后持续到了今年1月份。“大家现在看到的版本,是剪辑至少30多次后的版本。经常有崩溃的感觉。因为不知道要删哪些,很多画面都太好了,舍不得删掉。”
朱幼光表示,《角度篇》刚刚通过最终的审核。目前呈现的,是一个17分18秒的定片。
国家形象片之数字
8国家形象片的
8个主题分别是“开放而有自信”、“增长而能持续”、“发展而能共享”、“多元而能共荣”、“自由而有秩序”、“民主而有权威”、“贫富而能互尊”、“富裕而能节俭”。
10《角度篇》拍
摄地点包括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广州、深圳、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等10个地方。分别按照重点城市、古城气质、少数民族地区等思路取景。
800目前审
核通过的17分18秒的定片,共有800多个画面,涉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等多方面。这些画面从3000多个拍摄素材中选出,多为抓拍。
对话
昨天,就国家形象片的制作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形象片总制片人朱幼光、总导演高晓龙。
“角度篇更能展现真实的中国”
“本来就是国家的片子,老百姓应该早些看到。”
京华时报:网络上为什么突然出现了《国家形象片下集(角度篇)》?大家之前都以为会在媒体上首播的?
朱幼光:我想说明一点,其实这次我们是公开发布的,大家看到的版本可能不同,但正规的版本可以在光明网和网易等网站上看到。这么做,我们主要是考虑,公众非常关注这个事,所以就及时发布了,本来就是国家的片子,老百姓应该早些看到。
京华时报:你对片子中印象最深的或者说最满意的是哪一部分?
朱幼光:我最喜欢一头一尾,开篇回顾中国登月,回顾中国变迁;到了结尾,震撼的贝多芬音乐响起,感觉非常好。
高晓龙:说实话,我有点麻木了。呵呵,我至少看了上百遍片子了,因为要一遍又一遍的剪辑。不过,还是很感动,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真情实感的片子。北京公园里晨练的人、大兴安岭小镇上的国旗、地铁里卖唱的年轻人、打手机的喇嘛、骑摩托车放牧的人……这些场景和人物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们都很接地气,大部分镜头都是抓拍或者偷拍,质朴而生动。
“影片是在呈现一种状况,并不想有任何的说教,更能全面反映真实的中国。”
京华时报:为什么有了人物篇,还要拍摄角度篇?
朱幼光:人物篇60秒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远不足以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完整传达出来。中国这个概念太大,人物篇只能重点描述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国人的风貌。在人物的背后,中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中国是怎样与世界相互影响的,这些内涵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17分钟的《国家形象片下集(角度篇)》里,就是要体现这些内容。
高晓龙:在“角度篇”的开头,创作者提出了“我们是谁”、“我们在想什么”、“传统是一种背负,还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动力”等五个问题,为“角度篇”定下基调,整部片子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其中,我们的《角度篇》试图通过当下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的、多样的图景来讨论这些问题。
影片是在呈现一种状况,说明一些现象,并不想有任何的说教,更能全面反映真实的中国。
京华时报:有传言说,国家形象片的制作宣传费用为450亿?这个数据真实吗?
朱幼光:这绝对是不可能的,远没有这么高的制作费用,但是具体数额我们不能随便说。我只想说,这个片子是大家最节省费用的一部片子。拍摄团队基本都是友情价格奉献。我想,大家更看重这份至高的荣誉。
京华时报:你期待看了片子之后的外国人对中国留下什么印象?
朱幼光:我想让他们看到一个“变化的中国”,一个不是什么都吃的中国(笑)。我听说,中国在全世界有一句俗语比较有名: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跑的除了坦克,都吃。其实,咱们国家只有广东人说这个话,但对外国人来说印象太深刻了。
现在的外国人,还停留在对中国的认识仅仅是四大发明、京剧、武术,其他的都不了解,也不清楚,通过这个片子,我想让他们知道中国的环保、中国的教育、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民主进程等等。
京华时报:现在有没有收到一些反馈?
朱幼光:有。有好的,但也肯定有不好的,我看网络上就有。但是我更期待外国人的评价,因为我们拍摄的片子是给外国人看的,是为了让他们重新认识中国,所以我会持续关注新闻报道,尤其是外媒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文静
作者:文静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