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缺地欠生计 香港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

2011-02-12 10:41:00    作者: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2月12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港府建议将舞火龙、打小人、盆菜、舞龙、舞狮等63个香港传统项目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项目虽然很有保留价值,惟随着时代变迁,正面对香港寸金尺土觅地经营不易、年青一代参与意欲低、及维持不了生计等3大难题,出现传承危机。不单大坑舞火龙的参与男丁减少令人忧虑,醒狮团长也指年轻一辈虽有热情,但面对生计只能放弃梦想,连惊蛰打小人的“专业人士”,也因找不到合适场地经营而愈来愈少。

  这些深具本土风貌的传统项目,是港人历史及习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惟现在却“买少见少”,各个项目各有传承困难,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承,确保不会失传,正是香港当前急务。

  舞火龙是香港独特风俗,其中铜锣湾大坑火龙有130年历史,相传于1880年本属客家村落的大坑发生瘟疫,村民用草扎成一条龙,在龙身上插满香支,在农历8月14至16日3个晚上舞动火龙绕村游行以消灾灭瘟,自此村民每年均舞火龙以祝愿平安,至于薄扶林村,舞火龙活动也有100年历史。不过,现时舞火龙却面临人才荒,因火龙插上长香后重达数十斤,需要近百名村民合力才能撑起,惟参与男丁却愈来愈少,情况令人忧虑。

  舞龙、舞狮有喜庆之意,每逢开业、新年等场合定必看到有关表演,虽然如此,业内传承也面临困难。姜伟忠金龙醒狮团总监姜伟忠表示,虽然农历年期间生意“做到无停手”,惟实际上全职的只有8人,其他抱有热情的年轻人,为维持生计各有其他工作,当大时大节需要大量舞狮人手,他们往往需要请假出席,惟打工仔请假不易,故有时候召集人手也面临困难,为照顾“手足”,他也兼营一间餐厅,招聘部分学员。

  惊蛰是打小人的日子,每逢这天晚上,路边就会出现一班“专业人士”拿着鞋子在路边拍打纸制人形公仔,口中念念有词的咒骂小人,这正是打小人的传统仪式。但现时只有湾仔鹅颈桥下仍能出现打小人专才聚集的热闹场面,其他地方的打小人行业已渐式微,原因是打小人时需生火燃点冥镪,故不能随处进行,在港难以觅地经营,而且每年除惊蛰外,其他时间生意不多,也吸引不到新人入行。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何耀生认为,认识香港传统风俗及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了解社会的演变,如盂兰节的布施,就让现代人认识到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他指出,现时各国政府已陆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他认为香港也可以考虑教育下一代认识这些文化瑰宝,把传统文化特色融入非正规的学习,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余梁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