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7 09:21:00
任沁沁 来源: 新华网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 任沁沁)一批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中国青年“公仆”5月7日起奔赴湖南、湖北等地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地气、体民情,感受真实的农村。
他们是“百村调研”实践活动的首批参与者。春末夏初,将有先后3批共530名青年“公仆”走进中国100多个乡村,展开为期一周的驻村调研。
这些年轻公务员平均年龄30岁,硕士博士达60%以上。他们奔赴的百余乡村,分布于中国18个省、38个县,主要位于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小城镇示范区、农田水利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近两年,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开展了青年公务员价值观调研。调研反映,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大多数缺乏基层实践锻炼,缺乏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部分青年缺乏工作向前的动力。青年干部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迫切需求。
无疑,2011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的推出,顺应了当前年轻干部发展需求。这项活动以“根在基层、情系民生”为主题,旨在通过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的实践锻炼,增进青年干部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成长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530名青年干部中,第一批于5月7日奔赴湖南、湖北;第二批将于5月22日奔赴江西、江苏等6省;第三批将在6月初奔赴河南、河北等10省。
参加调研的青年干部们,将深入了解农民、基层干部的愿望和诉求;挖掘农村的典型案例和故事,与农户谈“幸福”话题,与农村孩子对话“成长”,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做实事,与基层建立长期联系,建设“青年调研实践基地”等。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基层工作经验对于青年公务员而言是第一门必修课,对于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团委青年干部王宇说,一方面,青年在实际基层工作中认清了形势、砥砺了品格、锤炼了作风;另一方面,由于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更多倾向于“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拥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能够运用“基层视角”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更贴近于群众需求。
“知道才能明白,接触才能理解,设身处地才能感同身受,这就是知和行的统一。”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说,希望青年们在“百村调研”中,倾听百姓心声,收获社情民意,坚定实践方向。
“百村调研”是一次重塑理想信念的实践。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书记张璐说,当代青年公务员价值观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工作向前的动力、困惑迷茫,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与最基层亲密接触的机会,重塑年轻干部的责任感。
基层是实践的主体,是思想、政策创新的源头。虽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的考试录用公务员提高了中国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也带来突出问题,由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逐渐减少。
一项权威统计显示,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中,直接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高达44.6%,具有县乡基层领导经历的仅占12.5%。据中央国家机关某重要部门统计,缺少基层工作经历干部人数的比例,1990年6.3%,2000年35.5%,2010年52.1%;科级以下干部中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比例,1990年12.3%,2000年79.8%,2010年82%。
由此,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失,减少机关脱离群众、实际的情况、改变机关高学历年轻干部因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赋重任的现状,成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央机关“选人”政策开始有了“硬规定”。到2012年,中央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都要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升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要达到一半以上;中央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和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要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2009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开始开展“根在基层”调研活动,得到青年干部积极响应。王宇在入职第一年就参加了赴湖南农村的调研,他在调研日记中这样写道:“对于像我这样一直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无论从身体、精神还是感情上都经受了一次新的洗礼。在与农民的交往中我体会到了农民的伟大与可爱,也体会到农民的积极与乐观,更被农民先进的思想觉悟所深深震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即将奔赴新疆建设兵团的杨威是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工作人员,28岁的他十分期待即将到来的基层行。“年轻公务员在第一线、最基层经受风雨、体验生活、问计于民,对于未来的工作大有裨益。”他告诉新华社记者,基层条件差,矛盾多,层级低,但基层更能为百姓服务,更能全面锻炼人,更能实现公仆的价值。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