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大学生就业压力趋于缓和 本硕博望月薪猛涨一倍

2011-05-25 07:05:00     作者: 王海亮    来源: 北京晨报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压力 硕博 本科生 压力管理 就业能力 就业形势 压力源 博士生 硕士生 考研热
[提要]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昨日发布《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称,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总体上趋于缓和。同时,2011年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期望月薪猛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期望月薪都增加了一倍左右。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昨日发布《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称,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总体上趋于缓和。同时,2011年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期望月薪猛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期望月薪都增加了一倍左右。

  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压力趋于缓和的原因包括:就业时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态度更加灵活,以个人发展为导向而选择工作地,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等。

  期望月薪涨一倍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博士分析2011年的调查结果,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猛涨的“期望月薪”。熊汉忠说,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不同人群的总体期望月薪都有了明显提高,除了专科生增加幅度相对较小(500元)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期望月薪都增加了一倍左右。

  “这个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大学生就业的期望月薪略偏高,与实际月薪不一定相符,但总体还算正常。”熊汉忠分析,如此高的期望月薪涨幅,从侧面说明了物价、房价等生活成本的急剧上涨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与薪金期望。他认为,2011年走出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逐渐回暖,中国经济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增长,国内就业形势较去年有所改观,甚至部分人才市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加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也针对提高职工薪金待遇问题提出了若干方案,普遍的期望薪金上涨也在情理之中。

  “考研热”降温

  最新版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前些年的“考研热”今年没那么热了。调查显示:仅有1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毕业后选择考研,这一比例甚至低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21%)。熊汉忠分析,一方面,“高压硕士”现象让更多大学生在选择上做出了调整;另一方面,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就业与创业的优惠政策,使更多大学生倾向于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

  熊汉忠说,“高压硕士”现象产生于一些本科生毕业后为了回避踏入社会而“被考研”,他们往往自我定位不清晰,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读研之后实际就业能力未必比本科生有显著提高。可作为佐证的是,本次调查显示,在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四类被调查人群中,硕士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突出;其次是专科生与博士生、本科生。而且,连续三年的调查显示,硕士学历的求职者感受到的压力始终最高。

  晨报记者 王海亮

  期望月薪表

  2011年

  本科生:4500-5000元

  硕士生:6000-6500元

  博士生:9000-10000元

  2010年

  本科生:2500元

  硕士生:3000-3500元

  博士生:4500-5000元

  ■深度分析

  往届待业生成“就业困难户”

  今年的调查报告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就业困难户”,指的是往届毕业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群,他们的各项就业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在压力源调查中,这类人群的社会压力源得分明显偏高,表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为社会所忽视。一方面,他们不能像应届毕业生那样享受到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没有及时找到工作的社会价值感也相应较低。

  熊汉忠说,往往因为自身就业能力相对较弱,也有可能因其他原因错过了最佳就业机会,这类人群就业更不容易,成为典型的“就业困难户”。

  选工作地 发展机会为首选

  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期望在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只有两成被调查者选择在直辖市工作;选择地级市、县级市、乡镇以及其他地点工作的分别为23%、6%、1.2%、2.4%。

  超过一半(54.6%)的被调查者以“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选择工作地的主要标准,其次是生活成本(17%),只有2%的被调查者把“竞争激烈程度”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求职者更看重的是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害怕竞争或单纯追求生活的舒适。“这种看重个人发展的内心需求,对于求职者的长远成长无疑是有利的。”熊汉忠分析。

  晨报记者 王海亮

王晓亮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