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江淮大旱洪泽湖水位告急 水下皇陵重“露脸”

2011-05-26 06:56:00     作者: 崔红    来源: 北京晨报  

关键词: 鄱阳湖 洪泽湖 大旱 皇陵 三峡工程 1927年 水位下降 地宫 旱情 明祖陵
[提要] 331年前,黄河夺淮,水淹明祖陵和泗州古城。此地属今日江苏盱眙。331年后,江淮大旱,淮河、洪泽湖水位告急,明祖陵地宫探头露脸。

  明祖陵地宫重新“出水”

  331年前,黄河夺淮,水淹明祖陵和泗州古城。此地属今日江苏盱眙。331年后,江淮大旱,淮河、洪泽湖水位告急,明祖陵地宫探头露脸。

  旱情在盱眙俯拾皆见!据统计,盱眙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1万亩,其中小麦90万亩,育秧田6万亩,春季农作物5万亩。

  大旱天 水下皇陵“露脸”

  抽水淹池,才过了4天多,地宫拱门又露出来了。昨日上午,记者探访盱眙县明祖陵陵园,地宫汉白玉横梁上,300年前留下的朱砂历历在目。半月形的水池已见底,浅水里有成群的小鱼窜动。拱门下的一汪水里,一只小黄鱼在翻肚挣扎。

  在当地人杨军记忆中:1991年发大水,明祖陵陵园内,水超地面10多厘米。后来洪水消退,明陵地宫所在的水池,水深一度有1米多。他预料不到,20年后陵园遭旱灾,水下皇陵会露脸。如今,陵园内,不乏有听闻风声前来看热闹的外省游客。

  明陵园管委会副主任陈义友说,5月19日,他们第一次发现地宫的拱门和甬道浮出水面,“300多年来,这是头一回。”

  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衣冠冢,祖父母的实葬地。按当地人的话说,地下的宝贝不计其数。“上级领导慎重考虑,还是决定抽水恢复原貌。”陈义友说,这其中,既有不易开采的因素,更有永久保存文物的用意。

  5月20日晚,管理人员抽水入池。但地宫的水位在地下接通附近的湖域河域,才几天过去,皇陵又露脸了,“今天下午就抽水,要继续保持原有的文物环境。”陈义友说。

  守陵人 家中小麦高不过膝

  地宫“露脸”的同时,陵园东侧,淮河支流溜子河的河中央,明祖陵的中城墙也探出头来。“原来是三层墙,现在的河坝是里土墙,河对岸是外土墙。”60岁的守陵人朱学泽是明祖陵村的村民。据他观察推测,现在所开发的陵园,大概是原址的十分之一大小。

  “以前水位没这么低,但水面下有城墙,我们很小就知道。”坐上老朱的汽艇,记者来到河中央,只见两块大石浮在河面,露出20多厘米高,向南,水下几厘米处,陆续都能看到大石块。石头出现的区域,老朱立了不少提防触礁的标志——这是在提醒:石头下面还是石头,它们的真实面貌,是一堵高大的城墙。

  表面上,老朱落寞的汽艇生意稍有改观。这几天,除了好奇的游客,还有很多媒体记者,都乘坐他的汽艇,到河中探访老墙。但他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水位下降和旱灾的关系,家里的麦地歉收了。

  家里4口人,10多亩麦地。朱学泽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成本:机械松土25元,种子80元,施肥100元,锄草、打药20元,抗旱灌溉25元,收割50元,一共是300元左右。“今年小麦产量低,才膝盖高,看来也就亩产300斤的样子。一斤1块钱左右,刚够抵消成本。亏了!”

  种粮户 三千亩田亏损百万

  比朱学泽惨一百倍的是种粮大户王印石。

  在小麦种植区,除非等到收割,地里几乎看不到人。但在明祖陵镇明祖陵村乡道旁的旱沟里,记者却遭遇了65岁的王印石,他在指挥一帮农民“抗旱”。

  一个老农用力踩着铁锹,想把沟挖得更深,但脚下都是硬土。“根本就挖不下去。”在他们身后,是更多的旱沟,还有大面积的不及膝高的“矮麦”。“往年,包括去年,麦子都是齐腰高。亩产八九百斤。”今年的情形,王印石没有预见。

  王印石搞农场承包11年,这是第一次失手。去年冬天,他和朋友承包了3200亩地。算得上是盱眙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了。他的焦灼写在脸上,帽檐下的面庞显得发青发黑。拔起几棵最矮的青麦,长约25厘米,“正常的麦子是这个3倍长,穗也更长更粗。”王印石说。

  即使亩产800斤,也是个不错的收获。但如今,平均亩产300斤都不一定能有。“1斤就是1块钱,一亩地少500块,3000多亩就少了150万。”王印石欲哭无泪。

  养殖业 许多龙虾死在泥里

  盱眙以龙虾著称。受旱情影响,龙虾养殖业也受到了一些打击。虽然与洪泽湖仅有一坝之隔,一片2000余亩的水塘却缺水。水塘属于盱眙县盱眙龙虾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月华带记者来到与洪泽湖相接的引水渠,水泵抽水处,明显干涸暴露,“塘里缺水。因为缺氧,很多龙虾死在泥里。今年要减产3成以上。”张月华说。

  6月12日,盱眙国际龙虾节即将开幕。对养殖户来说,这是个好日子。“到那个时候,龙虾批发价还要涨个三五元。”但对种粮户来说,6月12日意味着考验关头。往年这时候,小麦都收完了,下一季是水稻,“插秧就这几天。硬邦邦的地,怎么插得下秧。”杨军说。

  当天下午,盱眙滴了一阵几十分钟的小雨。风一吹,脸庞的水痕就干了。奔驰在道上,杨军望了望天。他说,对老天抱的希望不是太大。晨报特派报道组

  江苏盱眙报道

  记者 李显峰 文并摄

  ■专家释疑

  长江大旱非三峡蓄水诱发

  在互联网上,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北京网友“牛村长”说:“高峡平白无故地出了个平湖,把本该流向下游的水都拦了。气候不受影响才怪!”

  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专家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大坝对气候影响很微弱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若没有三峡干旱会加剧

  24日,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补水3亿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三峡水库25日起继续调高下泄流量。6月10日前按日均1.1万至1.2万立方米每秒进行控泄。

  评价三峡工程要客观

  面对社会公众的质疑,负责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对三峡工程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曹广晶说:“三峡工程对自然的影响不等于破坏,我们完全可以在有三峡工程这个新的条件下,进行生态设计,构造新的生态系统。对待三峡工程既要全面客观评价,又要看大局。……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关键是利弊权衡。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但若是因此而否定三峡工程,那就错了。”

  据新华社

  ■旱情动态

  石臼湖:全湖干涸见底

  石臼湖是溧水县、高淳县和安徽省当涂县三县间的界湖,又名北湖。而如今,面积达207平方公里的石臼湖已经干涸见底。

  溧水县水务局副主任葛元见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全县降水只有往年同期的三成,包括石臼湖等湖泊已经干涸。全县40万亩农作物受旱,5万亩鱼塘有4万亩面临干涸,全县4万多人饮水难。

  洪泽湖:已接近死水位

  截至25日8时,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平均水位为12.14米,已接近死水位。

  淮河今年以来基本上一直断流,沂沭泗河长期断流。在最新的水情报表上,洪泽湖总入湖流量为0,总出湖流量为114立方米/秒,这使洪泽湖在老子山等四个站点水位下降0.02-0.03米。

  太湖:水位保持在2.75米

  截至25日8时,引江济太工程共调引长江水49.23亿立方米,这使遭遇60年来最少降雨的太湖水位保持在2.75米以上,有效保障了流域供水安全。

  今年以来太湖流域降雨持续偏少,至5月24日,累计降雨仅179.20毫米,较常年偏少六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据新华社

  种了一辈子稻如今却要买米

  84岁的张银桂老人“很担心米粮要涨了”。老人两岁就“嫁”到鄱阳湖畔星子县羽岭村做“童养媳”,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早稻没水种”的情况,如今“中稻也种不成,没有水。家里的五亩田要荒了。”

  早稻没种成中稻种不了

  6月初是江西农民种中稻的时节,种稻需要有20天的“沤田期”,如今鄱阳湖已枯见底,天又迟迟不下雨,中稻还没种,收成受影响却已成定局。在往年,星子县的农民不等油菜完全成熟,就会收了油菜种水稻,如今,很多油菜还在地里呆着。

  一些挨着水塘近的稻田,村民就会抽水浇田,成本自然会提高。有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抽水要烧油或者是用电,每亩地每天要增加1.5元的成本。这对于每年种稻收入三四千元的农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遇到张银桂老人时,她正拿着笸箩筛麦子,麦子刚收,受旱情影响,麦穗都不饱满。老人说,早稻没种成,中稻种不了,她很担心今年要买稻米吃了,“怕是到时候米粮要涨喽。”

  水位比历史同期低了4米

  就在张银桂老人出生的那一年——1927年,星子县就有了水文站。现在我们所说的“鄱阳湖水位”实际上就是指星子县水文站的测量值。

  站长包纯红值守星子水文站已经28年了,有两个年份他印象最深,一个就是1998年的大水,“那水太大了,说不害怕是假的。那年局里已经让我们放弃测量了,但我们还是游泳过去测。因为要记录历史嘛。8月2日,水位最高——22.52米。这个纪录至今都没有打破。”另一个就是今年了,“已经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昨天,星子县水文站的水位是10.88米,比历史同期偏低4.4米。

  但由于受前两天的下雨和三峡放水“顶托”作用影响,星子县水位5天上升了1.2米。据悉,三峡放水,大约7天可影响到鄱阳湖水位。截至目前,今年汛期鄱阳湖水位最低值出现在5月4日,为8.67米。鄱阳湖丰水期历史最低值为7.11米,为2006年8月。

  最郁闷的当属包站长的上司——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局长金叶文。站在三层办公室的窗前,金局长告诉记者,“往年的5月,你往左手看,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你往右边看,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如今,什么都看不到了——我们是做水文工作的,对这种局面很是着急。”

  ■专家访谈

  第一大淡水湖地位不会变

  虽然鄱阳湖正经历着6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但其“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江湖地位不受影响。专家昨天表示,鄱阳湖是“靠天吃饭”,即便“今年旱到家了”,但是6月如若有大雨袭来,亦不排除其发大水的可能。

  鱼少了价格涨了3成

  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水沙室主任闵骞告诉记者,今年鄱阳湖的春旱持续时间特别长。往年4月就进入了丰水期,可昨天——5月25日的鄱阳湖水位还只相当于3月11日的水位。

  闵骞告诉记者,鄱阳湖大旱,其实原因很单一——天不下雨。值得关注的倒是鄱阳湖确有春旱加重的趋势。在过去的60年里,排在春旱前10位的年份中,进入2000年后就出现了5次,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1年。春旱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成。对鱼类的繁殖更是灭顶之灾。鄱阳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拥有5大淡水鱼产卵场,分别是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条河流汇入鄱阳湖的湖口地区。每年5月,在流水及水草刺激性腺的情况下,鱼类会大量产卵。“但是今年5月,水草都露在水外头,你让它怎么繁殖。”这样势必会影响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记者住的旅馆对面就是一家餐馆。餐馆老板抱怨说,鄱阳湖近在咫尺,但鄱阳湖所产的所有的鱼都在涨价。当地人爱吃的一种小鱼叫“黄丫头”,去年还是15元一斤,今年已卖到23

王晓亮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