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3 14:19:00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6月13日电 铁道部13日上午就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举行新闻发布会,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在发布会上表示,京沪高铁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票价已经确定,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最高1750元,一等座935元,二等座555元。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一等座650元,二等座410元。
胡亚东介绍,截至目前,京沪高铁工程建设、联调联试、运行试验、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结束,已通过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完全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同时,他还就京沪高铁的速度问题和安全问题等进行了介绍。
效率:京沪最短旅行时间不到5小时
据介绍,京沪高铁实行时速300和250公里两种速度等级混跑的列车开行模式,从北京到上海最短旅行时间仅4小时48分。
胡亚东表示,京沪高铁第一次实行两种速度等级混跑和两种票价的运行模式。为最大限度方便沿线人民群众的出行,给旅客以充分的选择,在京沪高铁运营初期,计划每天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90对,实行时速300和250公里两种速度等级混跑的列车开行模式。
胡亚东称,乘坐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到上海最短旅行时间仅4小时48分;如果乘坐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到上海全程最短时间为7小时56分,比现有京沪线最快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运行时间压缩2小时。京沪高铁沿线省会车站都有始发列车开行。同时开行跨其他铁路线运行的列车,比如北京南~福州、上海虹桥~青岛、天津西~杭州、郑州~济南等等。
售票:开网络售票先河 旅客可购电子客票
中新网财经频道从发布会获悉,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时将在全国铁路率先实行网络售票,可购买铁路电子客票。
胡亚东在发布会上表示,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时将在全国铁路率先实行网络售票,旅客可以登录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www.12306.cn,按照提示购买铁路电子客票。
胡亚东还称,在京沪高铁率先实行网络售票的基础上,全国铁路年底前逐步推开网络售票;积极推广电话订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
速度:300公里时速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
据了解,京沪高速铁路是按照350公里的技术标准建造的,在开通前进行的初步验收、联调联试和安全评估,也是按350公里的标准来进行的。但此次却确定了300公里的商业运营速度。
对此,胡亚东表示,确定采用300公里的商业运营速度,不是由于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不达标、安全不可靠。
“经过我们测算,时速350公里和250公里混合开行,它的效率要明显低于300公里和250公里混合运行模式。我们大体测算了一下,要降低20%左右。于是我们考虑第一次采用新的两种速度混合运行的方案,选择比较小一点的速度差是有利于运行安排的。”胡亚东说。
胡亚东说,另一个方面,一条铁路的开通运营也要进行充分的经济和技术的遴选。经过多方的测算和验证,目前运营管理的条件下,采用时速300公里的运营速度要比350公里的运营速度在电力消耗以及动车组、线路等主要设备设施的损耗和寿命周期上要明显的优于350公里的运营速度。
“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综合比较以后,考虑到京沪高速铁路的运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要兼顾,在这种情况下选择300公里的运营时速是合适的。国家有关部门在批复京沪高速铁路的初步设计的时候,就明确了京沪高速铁路的初期开通运营最高时速就是300公里。我们认为应该执行国家的有关批复。”胡亚东说。
安全:每公里一名安保人员
胡亚东在回答有关京沪高铁的安全问题时透露,京沪高铁经过了联调联试、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是一条安全可靠的高速铁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按照每公里1个人的标准,安排了安保人员在运营时段不间断地对线路进行安全的巡守和防护。
据胡亚东介绍,京沪高铁在建设标准上采用了最高的安全标准。可以用三个“全”来概括这个高标准。第一个,这条线路实行了全封闭的建设标准。比如说全线安设了目前最高标准的防护网,来阻挡行人以及一些大型牲畜的进入。高速铁路的防护网高度有1.8米、2.2米、2.5米,京沪高速铁路采取的是最高的防护标准,建设的是2.85米的防护网。沿线的所有的交叉道口都采取了立交的方式,全线杜绝了平交道口的存在。
第二个,京沪高铁在安全防护上做到了全覆盖。具体说,全线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对旅客安检系统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全线的24个车站全部安装了先进的安全检查系统。
第三个,做到了京沪高速铁路的安全防护系统,叫全天候运行。在沿线设置了18个铁路公安派出所,建立了652个执勤的岗亭。按照每公里1个人的标准,安排了安保人员在运营时段不间断地对线路进行安全的巡守和防护。
“我们也清楚的知道,虽然我们从设备设施上和人员的防护上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和准备,但是,京沪高速铁路的安全仍然是我们运营以后丝毫都不能放松的问题。”胡亚东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