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2 10:22:00 我要评论
洪奕宜 来源: 南方日报上个月,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在北京召开,部署军队院校和训练机构调整改革任务。武警部队率先改革,裁撤13所院校,将现有27所院校调整为14所。对此次大刀阔斧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有专家充分肯定是“对军队教育价值认识的回归”。这番资源重组背后,折射了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和部队建设方面的何种转型?
院校调整由27所精简为14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级各类军事院校70余所,武警院校27所,另外还有100多所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承担着为部队和武警培养国防生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初,针对我军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军队院校大办学历教育。在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不少院校为求全求大,盲目强调与地方院校“接轨”;各院校之间大量专业重叠重复。
军队院校“姓军为军”,当这种意识被逐渐搁置一边时,就难免偏离原来办学的轨道。2003年以后,军委调整院校教育发展战略,把院校教育重心转到任职教育上,把军人任职能力培养摆到突出位置,使院校教育重新回归到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轨道上。
7月下旬武警部队召开的会议指出:复合型指挥人才偏少、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匮乏、专业人才短缺,这些“瓶颈”问题,凸显了院校整体结构与部队现代化建设发展不够适应,人才建设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求。
7月中旬,全军院校会议召开后,武警院校随即召开武警部队院校工作会议,率先迈开改革的步伐。改革的“大刀”,直接对准了自我剖析所检出的矛盾凸显点:院校数量、规模、等级,以及领导管理体制、组训方式等。为此开出的“药方”即是:减少数量、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完善体系,这16个字,也成为此次改革所遵循的原则。
而“第一刀”,便是裁撤13所武警院校。
课程设置加强信息网络特种作战等新学科
调整改革后,武警院校将由现有27所精简为14所。具体而言,院校将分为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两大类,其中担负学历教育的4所院校分别为:在原工程学院、成都指挥学院、医学院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工程大学、警官学院、后勤学院和现有特警学院;其余10所院校为任职教育院校,其中2所院校为在原总队指挥学院基础上改建的士官学校。
调整后,14所院校将全部由武警总部集中领导管理,同时将3所初级指挥院校和一个总队训练基地改建为4个区域训练基地,将撤销的初级指挥院校整合为训练基地,由所在地总队领导管理,以满足部队跨区遂行任务和训练需要。
随着院校机构的合并调整,教学改革课程也将相应进行调整。据了解,将大力加强信息网络、抢险救援、特种作战、直升机运用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
一位在武警指挥院校任职的教员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尽管改革的力度很大,但一切都已提上了日程,并正在按照有关部署稳步推进。据悉,武警各院校将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撤并、改建和教学准备任务,确保9月1日按新的训练任务展开教学;到年底基本完成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任务,并参照军队院校模式,实行科学分类、提升编制等级、理顺训练任务分工。
改革亮点增加士官学校
调整增加士官学校是这次全军院校调整改革的亮点。也就是说,任职教育院校类型调整为联合指挥院校、军种指挥(系统)院校、兵种(专业)院校和士官学校4类。
士官学校主要承担士官和技术兵的培训任务,少量军官院校也培养部分士官。据了解,此次改革之前,全国原有北京、武汉、蚌埠等士官学校。这次调整改革,把全军院校和训练机构、军官培养和士官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筹划,加大集中归口培训力度,进一步集中学历教育任务,减少学历教育院校数量。
一位不愿具名的武警院校教官告诉记者,目前许多新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周期偏长,作战能力提升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院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岗位合格标准,部队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单个人员和基础课目训练,整体性训练难以有效展开。而任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军事职业教育,基本指向是部队岗位需求。该教官强调,“这也是这几年中国军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的一个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部队的院校、专业取舍留存,服从的是国防建设的需要,其改革要有军队特点、军事特色,要全军统筹、科学合理、节约资源。应该看到,随着武器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和军队体系化建设的发展,院校完成单个人员岗位合格训练,部队加强合同训练和联合训练已经成为迫切要求。通过此次院校及专业的合理设置与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设置、减少浪费,使有限的经费与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获得最佳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