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北京逢雨必涝成常态 城市绿地被蚕食为重要原因

2011-08-14 06:26:00     作者:    来源: 央视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城市绿地;1975年;水利改革;景观作用;城市排涝;中央一号文件;城市内涝;绿地面积
[提要] 《经济半小时》将继续聚焦水流困局。在之前的一段时间中,报道了各地在使用管理水资源的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违规违法状况。今天来关注城市内涝的问题。在这方面,北京深受其害。下面是北京这几个月来由于暴雨造成内涝的情况。

  北京绿地被蚕食 导致内涝严重

  《经济半小时》将继续聚焦水流困局。在之前的一段时间中,报道了各地在使用管理水资源的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违规违法状况。今天来关注城市内涝的问题。在这方面,北京深受其害。下面是北京这几个月来由于暴雨造成内涝的情况。

  2011年6月23日,下午4点20分左右,北京遭遇了10以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的侵袭。在莲花桥,平日的路面变成了河道,交通瘫痪,多辆汽车浸泡在水中,市民回家的路寸步难行。

  困在莲花桥下的市民说,他们从下午四点半下班,已经等了将近五个小时了,到现在还没走到家。

  部分地铁站也遭到雨水渗漏,一些站点甚至变成了“水帘洞”,不得不停止运行。凌晨三点半,管头桥的积水在经过20辆抽水车4个小时连续不停地抽水之后,还没有将道路积水完全排除。

  6月23号这一天,北京城区一共有29处桥区出现严重积水,22处路段因积水无法通行,交通中断,许多市民在凌晨还未到家。而就在这个暴雨倾盆的晚上,有两位年轻人却因为帮助别人在水中推车不慎落入排水井里,永远不能回家。

  2011年7月26日晚上十点左右,北京再次迎来了一场暴雨。在新兴桥和莲石桥交界处,排水井已经开始不停地反涌着地下水。在莲花桥下,一辆黑色越野车试图从桥下穿过,但由于积水过深,车子熄火困在水中。车主在齐腰深的水中想把车推走,但车依然纹丝不动。记者看到,泡在桥下积水中的轿车已经不止一辆。

  一位北京市民无奈道,下这么一场大雨,主干道已经堵得没法回家了。

  凌晨三点左右,西直门桥下的积水仍然没有排完,附近仍有部分路段交通拥堵。被积水浸泡过的轿车无奈的停在路边,车里的驾驶座下面都是水。

  那位车主告诉记者,当时的积水大概漫到腰部,已经淹到汽车的后视镜了。

  8月9日傍晚6点左右,强降雨又一次倾城而下,北京再次变成一片泽国。连着三场大雨,都让北京发生内涝,很多市民对此表示难以理解。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说,6月23号那场雨,最大的雨量是214毫米。降雨的面积比较大,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是120平方公里。

  王毅告诉记者,在6月23号的这场大雨中,北京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已经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标准。北京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地下管网的排水能力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说,北京市环路的排水标准是一年一遇,地下排水管道能抵御每小时36毫米的降雨。

  目前北京的大部分地下排水管道使用的防汛标准是一年一遇或三年一遇,而只有天安门、奥林匹克公园等一些重点地段才是五年一遇的防汛标准。

  在“6-23”暴雨那天,位于北京西南三环的丰益桥是积水最严重的桥区。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李小恒告诉记者,6月23日那天的雨特别大,水位上涨的非常快,丰益桥泵站是87年设计的,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周边的地理环境和地貌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这个桥区的水量比原来设计时要大很多。

  丰益桥泵站的展板上显示,北京市排水集团管辖的77座泵站中,标准最高的5年一遇的泵站只有4座,它们对于积水的抽升强度是每小时56.1毫米;3年一遇的泵站有21座,其抽升强度为49.62毫米;2年一遇的泵站有47座,抽升强度为44.52毫米;1年一遇的泵站有5座,抽升强度为35.82毫米。

  据了解,在6月23日和7月26日的这两次降雨中,很多局部地区的降雨量都达到了60至100毫米以上。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李小恒说,现在的标准还是当年苏联专家遗留下来的,现在城市发展很快,但是泵站的设计标准的提高,相对来说滞后了一点。

  确实,北京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频频出现城市内涝的情况,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却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下面是当时的情况。

  2004年7月10,北京西三环航天桥、莲花桥等41处主要路段出现严重积水,城市交通陷于瘫痪。据当时北京市民所说:“车是漂过来的,车底下都是水,座上都是水。”

  2006年7月31日,迎宾桥下积水深达1.7米,首都机场高速完全瘫痪,多趟航班延误。

  2007年8月1日和6日,北三环安华桥下,两次发生严重积水,多处地段交通瘫痪。

  2008年6月13日和7月30日,知春路等十余处重点路段发生严重积水,交通瘫痪。

  2009年7月30日晚,南池子、广渠门、和平西桥等多处路段严重积水,交通瘫痪。

  近年来,北京逢雨必涝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告诉记者,这些年,造成北京城市道路积水的降雨量都在70毫米以上。造成积水的原因,一是降雨量大,再有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差。

  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制约北京城市管理的巨大障碍。刚才专家讲到,城市绿地面积不规则地减少,是北京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北京的绿地会被一点点蚕食呢?记者对北京城市几十年来的水文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北京在前几十年很少出现内涝的情况。为什么在最近几年来北京会经常发生城市内涝呢?北京的绿地究竟是怎样一点点被蚕食掉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降雨量大、排水设计标准低是北京发生内涝的原因,但是采访中,很多专家也表示,在北京的排水系统标准几十年来基本未曾更改的前提下,以前却很少发生内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城市扩张速度很快,地表的变化也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尹稚也解释道,现在填湖盖房子的工程,使用来调蓄水的护城湖、太平湖都消失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告诉记者,以前北京不怎么出现内涝情况,是因为河流、湖泊等湿地能够消纳雨水,但是现在调蓄水的湿地却变成硬制地面,降雨很快地汇集起来根本就排不畅。

  建国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北京原有的河湖系统不可避免的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有没有考虑到这种地表变化会给城市排涝带来的这些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规划一直要考虑保护绿地、保护湿地的问题,甚至是采取措施,提出绿化隔离的办法,就是为了要应对城市扩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杨保军告诉记者,能够对城市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地下排水管网之外,另一个就是径流系数。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军透漏,比较纯的绿地的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是水泥铺装或是沥青道路的话,一般在0.9左右。

  0.9的径流系数,就是说雨水落在硬质地面上,只有10%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除;而如果是绿地的话,将有80%渗透到地下,需要排水管道排除的只有20%。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一旦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就只有积在路面,产生内涝。显然,在目前城市建设格局的情况下,建设绿地是最直接的缓解城市内涝的好办法。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北京市区的绿色隔离带地区的范围却在逐渐缩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在1958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640平方公里,市区绿隔范围是314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49.1%;198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750平方公里,市区绿隔范围是26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34.7%;199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1040平方公里,市区绿隔范围是24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23.1%。

  从1958年至1992年北京市光绿色隔离带地区的比例就减少了26%。根据1999年北京市委绿化隔离地区的调查报告显示,1993年,北京市区的绿化面积和养殖水面为3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80平方公里,农田菜地为130平方公里;1998年,北京市区的绿化面积和养殖水面积为42.1平方公里,增加了12.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18.29平方公里,增加了38.29平方公里,而农田菜地为61.82平方公里,减少了68.18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违章建筑大幅增加了15.96平方公里。在这些违章建筑中很多都占用了绿地和耕,那么这些绿地是如何一点一滴被蚕食掉的?

马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