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京官空降”正扩大范围 干部任命强调基层经验

2011-08-17 09:45:00     作者:    来源: 南方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中国银监会厅局级干部旷仁山调任江门市委常委的消息近日引起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了去年以来“京官空降”新举措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中央单位和地方的干部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中国银监会厅局级干部旷仁山调任江门市委常委的消息近日引起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了去年以来“京官空降”新举措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中央单位和地方的干部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江门市委组织部日前公告,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旷仁山就任中共江门市委委员、常委。据了解,旷仁山曾任中国银监会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副主任,为厅局级干部。他上周到达江门就任,近日已到台山、新会等地开展密集调研。

  由于此前罕有中央单位官员“空降”到江门,这一任命引起关注。有分析人士指出,以往各大部委和中央直属机构的干部多以“交流干部”的形式去地方挂职,一直是培养干部的常规政策。

  但从去年起,中组部推出新举措,从各部委及中央直属机构派出60多名司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锻炼,任职地方副市长或副书记。

  从“交流挂职”到“交流任职”,有专家分析,中组部进一步扩大中央到地方的任职人数和范围。这也意味着今后干部任命更强调“基层工作经验”,以及中央和地方互动。

  据悉,去年60多名到地方任职的京官中,广东有3名,分别是原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办公厅主任、现任深圳市副市长的陈改户,原任国务院港澳办政研司司长、现任韶关市市长的艾学峰,原任国家安监总局四司司长、现任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的杨富。

  有行政管理专家指出,“以往中央后备干部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一般都是任虚职。而现在任实职、一把手的越来越多,对于领导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据省委党校专家分析,“京官外放”背景是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前中央部委局级干部中,约2/3都没有基层工作经历。而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此前强调,干部到基层培养、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是我们党培养执政骨干的一贯方针。

  他要求“外放京官”要有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严格要求自己,传播优良作风,做“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干部。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此前“空降”到广东的中央单位干部多是挂职锻炼,一般挂职一年期满就回京工作。

  如2008年底金融海啸肆虐之际,商务部连派两人挂职出口大省广东——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和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顾春芳分别挂任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和东莞市副市长,对外贸情况进行一线摸底,为中央制定外贸政策提供参考。在挂职一年期满后,两人均回到商务部任职。

  也有京官是挂职期满后直接在广东扎根任职的。

  如现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1988年11月从电子工业部来到广东惠州市挂职任副市长、党组成员,后任惠州市长,一路升迁,直到2007年11月从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上调到湖北任职,在广东足足工作了19年。

  现任深圳市市长许勤,2008年从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任上到深圳挂职任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挂职期满后正式扎根深圳,2010年6月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 (记者/陈枫)

 

  -专家连线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

  空降京官从吏到官

  昨晚,南方日报记者连线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他认为京官空降地方任职利弊兼有,要克服可能产生的弊端,应改革官员任命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

  胡星斗说,京官空降地方任职有如下好处:一是京官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熟悉中央部门的业务;二是京官到地方担任领导之后,便于当地和中央的沟通,也有利于当地和其他地方进行横向的合作和交流;三是有利于京官熟悉基层情况,深入了解基层,锻炼能够镇守一方的能力;四是京官在京的角色更多地体现为“吏”,只有到地方任“一把手”,才能称得上“官”,完成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五是官员交流可以调动官员的积极性,避免在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长期为政,形成权力网群体腐败。

  “京官空降地方当领导,也有可能产生不利的一面,”胡星斗分析,“京官到某个地方去任职,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不甚熟悉,同时往往在几年之内就想着尽快出政绩,有可能会采取短期行为,不利于因地制宜施政。”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官员交流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胡星斗认为,一方面应改革官员任命制度;另一方面,要改革政绩考核制度,明确官员政绩不仅仅是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指标,还应当把民生状况、老百姓是否满意、老百姓幸福感、医疗教育指标等纳入进来综合考虑。对于京官在地方的任职状况,应当广泛进行民意测验,调查老百姓的满意度,对他们的政绩进行科学的评判。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李辉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