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8 03:33:00 我要评论
潘旭 来源: 新华网新华网上海8月17日电 题:“菜价涨了,受益的不是俺”——菜贩子的一天
记者 潘旭
8月16日23点刚过,48岁身材消瘦的菜贩子马翠连起床了,仅睡了3个小时。他骑上三轮电瓶车,早早赶往上海真北蔬菜批发市场。
“只有到得早才能进到新鲜货。”马翠连说。
在批发市场里进菜可不简单。马翠连事先列好30多个品种的菜单,1小时里才置办了4种,有些货要凌晨两三点才到,只能等。昏暗的灯光下,他把鸡毛菜、青菜、豇豆和藕从列表里勾去,又点了点腰包里的钱。
进货量取决于生意好坏,当天他准备了1000元。这意味着前一天的生意不好,有很多菜没卖完。
200多斤的菜备齐了,马翠连开着三轮赶往真华菜场。妻子王绪芳每天5点会在摊位上和他会合,搬运、整理、上摊,一直持续到顾客前来。
夫妻俩租了两个连在一起的摊位,每月1800元,加上水电等花销200多元,这笔硬支出折算到每天就有70元。王绪芳算了笔账:每天至少要卖掉300斤菜,每斤菜平均挣5毛钱,才有80元净利润,每月挣2400元。“生意好的话三四千元也有,不过夏天很难。”
夏天的菜容易坏,有些白天卖不掉晚上就得扔掉。马翠连边说边扔掉了大半筐花生,“生意不好时一天要扔掉四五十斤菜”。
摊位上的台式电扇舍不得开,因为一度电要1.2元。尽管如此节约,夫妻俩想在夏天守住每天80元的“利润线”仍然要动一番脑筋。王绪芳说:“菜价是涨了,可俺们卖菜的没得到好处。”
夫妻俩贩菜已4年,摸索出“早市卖质量、晚市卖数量”的经营之道。整个上午,只要得空,夫妻俩就整理菜,给顾客干净、新鲜的印象。下午1点,马翠连回家休息,个把小时后夫妻再次会合,准备晚市的冲刺。
18点30分一过,菜场里渐渐安静下来。
回到住处已过19点。2室1厅里合住着3户人家,马翠连一家挤在10来平方米的小间,每月房租850元。
“好在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女儿也已工作,现在只剩小的了。”马翠连谈起三个儿女时似乎忘了冷清的生意。夫妻俩希望能熬到小儿子有工作后就回安徽阜阳老家种地。到那时,夫妻俩便完成了心愿:用自己的双手把三个孩子送到大城市。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