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喊着“下盘石”,我们哭了

2011-09-15 16:51:00     作者: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大叔 整场比赛 镜头盖 梆子 盘石村
[提要] 编者按在全国新闻战线热气腾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8月24日,光明日报社举办了一次掌声伴着泪水的座谈会。

  编者按 在全国新闻战线热气腾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8月24日,光明日报社举办了一次掌声伴着泪水的座谈会。会上,6位青年编辑记者真情回顾不久前他们到延安采访的经历和感受。在他们的心中,延安已不再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而是下盘石村文化广场上劲舞的秧歌队,崖头村窑洞里眼神慈爱的房东大娘,下坡村田头干燥而温暖的土地,铁边城村果园里斑驳的阳光……他们讲述的事很小很温馨,正是这些让人心里微微一“疼”的小事,使他们开始认识那片土地,开始关注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开始认真思考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把他们的讲述刊登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们的感动。

  我是光明网新闻中心的编辑张璋,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去年毕业之前我没有出过北京,更没有到过农村。这次去延安之前,领导跟我说:“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女孩子,你应该去体验。”当时虽然病没好利索,我还是去了。七天延安行,我所收获的感动,远远超过我所吃的苦。

  从上学到现在,几乎每一个年龄段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关于延安的东西:我们学过《安塞腰鼓》,读过《回延安》,听过朗朗上口的“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还唱过《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为一名党员,延安在我心里是神秘而神圣的。

  七天的延安行,充满欢乐,充满震撼,充满感动,令人难忘。亲眼看见了中央书记处的小礼堂,也亲眼看见了刻着《沁园春·雪》的小炕桌。我们还在清凉山上宣誓。最难忘的,是那些朴实的下盘石村村民。

  我到的村是延安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也许是因为下盘石村2005年刚完成新农村建设,非常漂亮。村子确实偏远,坐了一个小时的车,经过了很长很曲折的山路才到。村子里的感觉和山路上完全不一样,有柏油马路,石窑建得很整齐,绿化也好。我们对这个村的总结是“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下盘石。整体感受,这里的民风民气积极向上,真正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精气神儿的村子。

  下盘石村最大的特色是文化村。经济发展起来,是靠这里的人文气息,还有教育。全村300多户,培养出65名大学生,学历最高的一位在中科院,做卫星研究工作。一家出一个这么出色的孩子,就能给家里带来丰厚的收入。像我居住的那一户吧,家长叫郝如荣,他们家的孩子是做生意的,挺富裕。村长家的婆姨,是省人大代表,剪纸非常出色,一天最多可以卖三千多元!(听众赞叹声)

  我自己也没想到,我对这个村文化气息的最大感受,竟然会是村民运动会。我去的第二天,村里就举办了一个运动会。我对运动会是蛮抵触的,因为打小体育不好。我打算只做一个报道,感受一下就可以了。去了以后,发现这个运动会真的跟城里不一样:全民都参与!其实,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孩子,青年几乎没有。最壮的,就是回来过暑假的大学生。确实是全民参与!开场是个大秧歌,秧歌队穿着很整齐,仔细观察,发现走在前边的全是老人!白发苍苍的,但不让人感觉苍老。他们跳得特别起劲。队尾,跟着三四岁、走路还不稳的小孩子。整体感觉,村里每个人都会跳秧歌,但跳出来的感觉不一样。老人跳得特别灵动,但不如年轻人有力度。当时我以这个为题材,专门做了一个采访,了解村里最有特色的是梆子舞。梆子舞,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据说,这个村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梆子文化的发源地,但是现在梆子舞已经面临失传了。真正的梆子应该是类似于擀面杖似的东西,舞起来的话花样很多。现在真正会舞的人没有了,村民们就把梆子演变成另一种陕北秧歌的形式,还是在每次文化活动中一起跳一跳,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吧。老人们提到梆子时总会觉得很遗憾,说没有人为我们做宣传,我们这些文化也发扬不出去。现在能学梆子的人太少了。年龄太小的不够劲,舞不了,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又要去上学,没时间。这个文化真的面临失传了。

  回来接着说那个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蛮丰富,包括搬西瓜、挑担子、抬婆婆,还有一个是猪八戒背媳妇。(听众笑声)

  我想,怎么理解一个运动会?跑跑步,挣一块奖牌,或者是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什么的?和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聊的时候,他说,这里的运动会有另外一种意义。猪八戒背媳妇是为了和谐夫妻关系,抬婆婆是为了和谐婆媳关系,拔河啊,挑担子啊,都是和谐邻里关系。(听众笑声,议论声)

  我当时就觉得:好神奇啊!那么小的项目,有那么大的意义在里面!就觉得特别生动,特别贴近生活。后来村长要求,记者要亲自体验一下,记者组出人参加搬西瓜比赛。像我这样的女记者是那种特别害怕体育的,想了各种招,要照相啊、身体不好啊、我病了、我体育不好,就是躲啊。(笑声)

  最后实在没辙了,硬着头皮上,但是玩起来,感受就不一样了。我真的是特别害怕跑步的那种孩子,但是等到哨子一吹响,到你跑的时候,这些感觉就完全完全忘了。我参加的比赛项目是搬西瓜,它就是两个这么大的小长西瓜,特别典型的那种陕北西瓜,然后让你抱在手里。我参赛之前就和组长说:我不能参加,我说我跑步都不行,你再让我抱两个西瓜,我怎么跑啊?后来他说:没事,你怎么跑都能跑完。然后我就上去了。后来我又问他:我把西瓜碎了怎么办啊?他说碎了就可以不跑了。可是村长说不行,谁要是摔了西瓜谁就要重新拿一个西瓜继续跑。比赛开始,我站在组里第二个,前边那个央视记者跑得特别猛(笑声)。他还比旁边的人领先了一点,等他跑回来的时候,我是第二个么,结果我真的没接住西瓜,就把西瓜给碎了,我是整场比赛中唯一碎西瓜的,当时可心疼了,但是碎了的那一秒真的来不及想。我想要是这个运动会发生在北京,也许我会很内疚,也许我的队员会和我说,你赶紧捡起来继续跑。但是当时真的没有人和我说这话,当时很多人在旁边笑,就觉得那个场面特别开心。我继续捡了一个西瓜,跑完全程。那场比赛,很多人为我拍照,鼓励我。照片是我当天晚上很晚很晚才看到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跑步的时候会笑,而且可以笑得那么开心,而且还是在碎了一个西瓜之后。我觉得对于一个“谈体育色变”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受真是刻骨铭心!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