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学者:近年极端天气未超越历史 末日说属无稽之谈

2011-09-27 18:51:00     作者: 马亚宁    来源: 新民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极端天气 打耳光 末日说 全球变暖 无稽之谈 气候变化
[提要] 全球变暖是现阶段气候变化的现实,若作为未来气候发展的唯一可能,科学证据不足。昨天,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开幕,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作报告时指出,气候变化表现极其复杂,全球气候变暖的论断,是在无法确定气候变化真正原因的前提下,利用排除法将其归咎于碳排放。

  “史上最热”断言被历史“打耳光”

  (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葛剑雄教授以历史的眼光看天气,指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并非唯一可能

  全球变暖是现阶段气候变化的现实,若作为未来气候发展的唯一可能,科学证据不足。昨天,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开幕,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作报告时指出,气候变化表现极其复杂,全球气候变暖的论断,是在无法确定气候变化真正原因的前提下,利用排除法将其归咎于碳排放。实际上,气候的变化周期往往要超过200年,世界范围内时间最长的现代气候观测站却不超过200年,近年出现的所谓极端天气均未超越历史上的最冷或者最暖时期。

  古代天气暖于现在

  “史上最热天气”,“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大量碳排放造成地球温室效应,若干年后,海平面将上升”……类似的断言常常见诸报端,若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会被历史证据一次次“打耳光”。

  以气候变迁为例,我国古代时期的天气要比现在暖得多,每年的平均气温大体要高出2℃。例如,甲骨文中没有“冰”字,到春秋时,才有文献记载冬天收集冰以备夏天消暑。相反,甲骨文中却多次出现“象”,也就是表明在今天河南安阳一带,曾生活有许多亚洲野象,而河南简称“豫”,字形的含义正是用矛投象。葛剑雄指出,虽然动物生存习性受到气候变化的驯化,但整体变化不大,从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其生存环境中的自然条件。

  其实,人类较为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天气是近一两百年的事。拥有160年以上历史的气候观测站,全球只有50个,其中90%在西欧。报道天气状况中的“有史以来”,应该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若放眼几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就算是目前已经“全球变暖”了,也远不及人类曾经经历过的“高温天”。至于未来,全球变暖也肯定不是唯一的可能性。

  “当然,人类应该尽最大努力,消除社会发展对气候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应更为密切地关注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葛剑雄说。

  史上灾害更甚于今

  地震频发,洪水凶猛……自然灾害似乎越来越多。若翻看古籍,会发现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更甚于今。明朝嘉靖年间,陕西华州地震的死亡人数估计在100万左右,其中有名有姓记录在册的死者就有80多万。至于大洪水,20世纪黄河中游洪水量在每秒23000立方米,20世纪下半叶最高洪峰时每秒水流量为18000立方米,清道光23年(1843年),陕县洪峰达每秒36000立方米。

  而且,越久远的年代,记录各种自然灾害的史料越少。同时,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思想观念,每次自然灾害也不是都会被记录保存下来。仅从逻辑上看,早期自然灾害的记录少,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自然灾害就少;如今自然灾害屡有报道,也不代表灾害密集高发,很可能只是人们的关注度提高而已。葛剑雄说:“那些所谓灾难越来越多的末日说,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纯属无稽之谈。”(记者 马亚宁)

见习编辑刘宇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