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中国人储蓄成瘾 外媒称源于对饥荒的集体记忆

2011-10-10 12:24:00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记忆;外媒;集体记忆;纽约时报;中国人;通胀;2010年;IMF
[提要] 或许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像中国人那样储存那么多钱。从整体经济来看,中国人的储蓄额比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即达到年经济总量的50%以上。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高储蓄源于对饥荒的记忆”。问题是,这种对于饥荒的集体“记忆”是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储蓄的本能呢?

  如果不是本能,那么扩大内需就有希望,一旦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就敢于花钱。如果是本能,那么即便是有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障,中国人也照样会维持高储蓄率。

  或许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像中国人那样储存那么多钱。从整体经济来看,中国人的储蓄额比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即达到年经济总量的50%以上。多年来,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要存那么多钱有过很多种说法。这里有一种新的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来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的银行对待其客户越是糟糕,中国的客户存的钱就会越多。

  IMF的这个结论虽然有失偏颇,但中国人乐于储蓄却是不争的事实。有分析认为,中国人头脑中设定有一个储蓄额度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买得起房子,看得起病,孩子才上得起学。所以,当排除通胀因素之后,尽管银行给出的利息并不如意,但他们还是会多存钱。

  从2002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上升。截至目前,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全球平均储蓄率为25%,而中国的储蓄率为56%。储蓄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下降。2010年下半年以来,持续的物价上涨不但影响消费者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提升,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

  例如今年8月份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简称CPI)上升6.2%,虽然比7月份下降了0.3%,但仍在高位运行。由于通胀和货币贬值因素,当前,存一万元一年就损失几百元。为此,很多人想改变传统的存钱习惯,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跑赢CPI,但现实中却不容易找到。

  政府决策层也试图通过减少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来阻止通胀。2010年10月至今年2月,央行已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率,不过,这导致更多的人倾向于增加储蓄。例如,前不久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银行储户说他们更倾向于把闲钱存进银行或进行投资,只有略多于10%的储户倾向于“更多消费”。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不是一点儿都不消费。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过去10年内消费者消费额每年增长8个百分点,2010年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8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国;短短几年,中国已经成为奢侈品第二消费大国,已经超过美国只落在日本之后。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与中国经济总量比起来,中国人花的就太少了,其消费总额仅占GDP总量的35%,只是美国的一半,比大多数亚洲国家也低许多。与此相对应,中国的总储蓄率从1996年的36%上升到2009年的51%。为什么在一个钱越来越多的年代,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信心没有随着GDP同步高速增长?反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高储蓄源于对饥荒的记忆”。问题是,这种对于饥荒的集体“记忆”是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储蓄的本能呢?如果不是本能,那么扩大内需就有希望,一旦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就敢于花钱。如果是本能,那么即便是有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障,中国人也照样会维持高储蓄率。

  实际上,中国人的储蓄与国际上的标准模式“两头低,中间高”正好相反,即年轻家庭和即将退休的人存款率很高,而40岁上下的人存款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中国,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失业保险、社会保障、消费者金融品种等等都还很欠缺,许多人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敢不多存钱。

  由此可见,中国人储蓄成瘾实属无奈。许多人或许明白,把钱放到银行里,对于自己来说并不划算。因为过去这些年,通货膨胀高于利息收入,存折上的存款月复一月地丢失了购买力,而参与其他投资又深感危机。如买房可以保值,但目前大城市的购房门槛已经很高。转到小城市置业,可能会遭遇“限购令”。投资股市,散户可能会是受伤害最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80后、90后向美国人学习,与其把钱存起来,不断贬值,还不如将钱花掉,及时享受。(邱林)

  作者:邱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马震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