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1 14:43:00 我要评论
王涛 来源: 经济参考报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从新建商品房到二手住宅,一波楼市降价潮正逐渐形成并呈蔓延之势。与此同时,部分热点城市可售住宅存量持续攀高,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山西等地存量房已创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多地高企的库存将进一步助推降价的蔓延,年底前楼市会逐渐走出僵局,更多二三线城市、更多项目将加入降价行列,房价拐点很可能在11月来临。
降价逐步蔓延至二手房市场
在连续几个月的小范围试探性降价之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近日均出现了多个项目大幅降价促销,其中不乏龙湖、中海、绿地、恒大、富力等大型房企。12月底再次入市的北京某项目拟售均价每平方米比去年低了近1万元,降价幅度达到40%。
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大幅降价促销行为已影响到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部分城市观望氛围浓厚,新房降价幅度开始加大。据上周(10月31日-11月6日,下同)中原地产对各地的调研结果,在武汉、福州、厦门、长沙、宁波等城市,消费者再次逐步陷入观望,楼市成交出现萎缩,楼盘出现小幅打折促销。在杭州、泉州、温州等城市,降价促销楼盘日益增多,降价幅度增大。如杭州的金沙湖和滨江板块均有楼盘降价,降价幅度为2至3成。
世联地产首席分析师王海斌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调控的时间长度决定了调控的深度,此轮调控相比2008年持续时间要长,而且从紧的基调没有变,因此,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更多的项目加入降价行列。
受到新房市场降价促销影响,各地二手房市场价格也出现明显松动。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上海和北京的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下跌幅度继续扩大。近期不仅降低报价的房源比重不断升高,平均降价幅度也有增大之势。其中,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天津等重点城市的报价指数均呈现下跌趋势,二手房价格进一步松动。
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刚刚过去的10月份,十大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平均环比继续下跌,且10个城市全部下跌,跌幅比9月有所扩大。环比来看,十大城市二手房挂牌均价平均降幅为0.95%,较9月扩大0.26个百分点。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高级主任徐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去年调控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楼市的冷清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二手房业主带来压力,“整个市场的舆论导向都是价格下调的话会对他们有很明显的影响。”在她看来,这种价格下调的局面还会持续,但由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以及降价幅度尚未达到购房者的预期等因素,使得相当一部分有效需求并未得到释放,因此,短期内后续成交仍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回升。
多城市库存量持续攀高
在降价促销增多的背后,是楼市成交的持续乏力。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新一周交易数据显示,11月首周多数城市成交同比较去年同期仍然下跌,监测的35城市中,28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降,6城市成交量降幅在50%以上,其中长沙同比降幅最大,达到71.96%。
京沪穗深四大一线城市表现疲软,一手住宅成交量全线下跌。美联物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成交跌幅约1-3成,其中上海环比跌幅居首,达33.3%。广州、深圳一手住宅成交分别为864套和515套,跌幅分别为29.4%和14.7%。
在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新入市项目成交效率颇低,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显示,11月入市项目尚未显示签约,加上8月份以来入市的其他项目,截至上周末零成交的数量达到26个,占比达到1/3。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11月首周入市项目情况反映出市场转入传统淡季之后的特点,推盘节奏放缓,基本不会出现集中推盘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11月全月的入市项目数量应该在20个左右。11月供应和成交都会维持低位下降的态势,单月供销比例缩小。
伴随成交的萎靡,部分热点城市可售住宅存量居高不下,北京、青岛、宁波等地的可售住宅存量均超过10万套。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截至上周,北京可售住宅已达11.92万套,逼近12万大关,可售面积达1513.28万平方米。链家地产研究部分析说,这一数字已创2009年5月底以来历史最高。青岛、宁波等热点城市的可售住宅存量也颇为可观,可售套数分别为10.24万套和12.12万套,可售面积分别达到了1069.79万平方米和869.43万平方米。
另据山西省统计局数据,受调控影响,山西省商品房销售全面下滑,存量房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商品房待售面积5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7%,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37.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41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6%。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