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长三角地区:联动实施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1-11-21 04:58:00     作者: 李荣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同主题。从20日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传出信息,长三角正在联动实施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完善政府层面合作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非政府层面的参与度,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
    新华网上海11月20日电(记者 李荣)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同主题。从20日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传出信息,长三角正在联动实施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完善政府层面合作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非政府层面的参与度,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实施的成效已经初显。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江苏沿海开发步伐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有效开展。皖江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体制机制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此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主要领导达成共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中心任务”。应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共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将着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宁波嘉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区域内转化和产业化,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示范区。

    与此同时,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区域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深化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合作,研究制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环保准入标准,共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分工与联动

    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合作与转移正在有序展开。据了解,长三角将通过共建产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承接地”加快发展,拓展“转出地”的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互利共赢”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长三角可依托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就是区域内聚集了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此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强调,继续加强规划间的联动实施,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要注重各省市专项规划的衔接,共同编制和实施相关重点规划,全面打造与长三角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体系。

    长三角地区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金融、人力社保、涉外服务、工商管理和城市、产业转移等重点合作专题也将继续深化,进一步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与合作成效,加速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

    完善合作机制

    长三角合作还传递出一个最新信息,将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

    据了解,长三角正在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的合作活力。加强和改进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协调和服务功能。创新和完善重点专题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重点专题的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建立考评办法,探索重点专题合作组的“申报和退出机制”。在完善长三角地区政府层面合作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非政府层面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此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还原则同意了《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管理办法》,在2012年基金正式设立后试行,探索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解西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