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0 06:54:00 我要评论
肖舒楠 张维欣 来源: 中国青年报作文模板、简历模板、策划书模板……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模板越来越多。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模板盛行也让很多年轻人患上了“模板依赖症”,几乎无论写什么,他们总习惯先上网搜“模板”,再根据实际情况“填空”。似乎没了“模板”,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工作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7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81.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患上了“模板依赖症”。受访者中,38.7%的人“经常”使用模板,39.5%的人“有时”使用,仅7.0%的人从未使用过“模板”。
95.2%的人感叹当今社会“模板”盛行
最近,武汉某高校硕士研究生龚平(化名)为了找工作,制作了各种版本的简历。有针对小企业的“简易简历”,有针对国内大企业的“详细简历”,还有针对外企的“英文简历”。根据应聘职位不同,他还制作出“金融职位简历”、“秘书职位简历”、“销售职位简历”等。
不过,这些五花八门的简历都不是他自己设计的,而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简历模板,然后把自己的经历填进去就完事了。“现在网上的简历模板跟套餐似的,分门别类、应有尽有,谁还会花时间自己做啊?再说,自己精心做,别人也不一定用心看,差不多就得了。”
“没有模板,做事还真不知道从何下手。”龚平坦言,自己和身边不少同学都很依赖模板,从做简历到写各类申请书,甚至做论文也会去套模板,“改一些关键句就可以了,反正老师不会认真看,都会给及格。”
本次调查显示,95.2%的人感叹当前社会“模板”盛行。
调查还发现,使用率最高的3种模板分别是:简历模板(49.5%)、总结报告模板(48.4%)和PPT模板(43.6%)。其他还有:申请书模板(40.6%)、作文模板(26.2%)、网站模板(24.7%)、策划书模板(19.6%)等。
北京某大型设计公司策划部总监唐晓琴说,现在很多职业策划人和设计师都是“二道贩子”,在做策划时大量使用策划和设计模板,甚至一些“创意”都是从模板、范例中抄袭的,这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谁不用模板,甚至会被人认为“太老实了”。
“现在真正搞创意的人不多,甚至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一方面,能鉴别好的创意的伯乐本来就不多,好的创意别人不一定看得出来,或者直接认为就是抄袭的。另一方面,做出了好的创意,获得的奖励并不多,而且很快就有人模仿、抄袭,将新创意也变成模板。”唐晓琴说。
西安市某国企职员尹锋告诉记者,最近公司要求提交1万字以上的年终总结,“我们每年的工作比较重复,没那么多新鲜事儿可写,只能去‘膜拜’万能的模板了。”尹锋说,其实员工用模板写年终总结的事,上司都知道,但都不追究。
为什么当前模板盛行?调查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77.0%的人觉得,一些工作要求过于形式主义,不需要创造性;42.7%的人将原因归结为“上司/老师不会在意下属/学生是否使用模板”。此外,72.4%的人觉得使用模板方便快捷;54.4%的人认为原因是很多人养成了依赖模板的习惯。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董海军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模板依赖”主要源于现代社会的“快餐式文化”。随着人们对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人迫于在短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就寄希望于寻找一种已被证明成功的模板,供自己快速完成任务。
73.6%的人认为依赖模板会让人不愿独立思考
“使用模板有利有弊。”董海军认为,人们在做事时,有模板可供参考更容易上手,所以做一些惯常的、例行的事情时套用模板无可厚非。但是,过度使用模板会让人产生惰性,形成路径依赖。固化的思维不利于创新。
调查中,90.2%的人认为,模板盛行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73.6%的人认为,依赖模板会让大家养成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66.5%的人担心加剧形式主义;61.8%的人觉得这会打击创造性,消磨人们的个性。不过,33.3%的人同时认为模板存在积极作用,即让生活变得更便利。
董海军认识的一名某院校博士生导师,曾带着博士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29篇论文,而且这些论文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其实,他们就是通过套模板来凑数。这件事被揭发后,这名博导被取消了3年内招研究生的资格”。
“在学术界,‘模板’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让人去用一种标准衡量不同的人、不同的学科。”董海军指出,如今学术界的论文过于“模板化”,理工科的论文更甚,“学术论文本应重视是否有内容和深度,不该苛求是否按照规定的模式写作、套用。但很多评审人员,一看到过于创新、完全不按模板套路来写的论文,会因为惯性思维而卡掉。这种思维模式一旦根深蒂固,是很难改变的。”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发现,现在很多人在评价和判断人和事时,会不自觉地形成“模板”,而一些不完善的制度,更是固化了这种“模板效应”,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模板依赖症”。
柳肃说,如今高校在评价教师时就是看“数字”,看他有多少科研项目、得过多少奖、发表过多少论文等,这导致一些人刻意去套这个“模板”以求达标,而不注重含金量。把教师的水平定位在这些机械的数字上,是不科学的。
“如今高校评比以及学科强弱的评比,也存在只拿数字作衡量,逼着学校去套用‘模板’的情况,比如必须发够多少论文、搞多少科研项目等。”柳肃说,奇怪的是,大家都按照这个“模板”来做,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所谓的学术研究,实际是毫无意义的。
“类似的评价体系急需改良。真正大师级人才,比如鲁迅、胡适、梁思成,放到现在这个时代,不会有什么国家级奖项,也可能发表不了SCI、SSCI论文。他们的影响力来源于脚踏实地的学术,是摆在那里大家都能看到、都能认同的东西。”柳肃说。
一味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也是“模板依赖症”的表现
某银行部门负责人陈先生觉得,在“成功学”泛滥的当下社会,不少年轻人有意无意地学习甚至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这也是一种“模板依赖症”。
他曾看到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条微博说,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都曾辍学,但最后都发家致富了。而后面的留言大多是在抱怨“读书有什么用”,甚至还有人说“看了他们的故事,突然觉得应该更早开始赚钱谋生,考虑不读大学了”。在陈先生看来,这些年轻人只看到了成功人士生活的一面,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天才与勤奋。
本次民调中,77.1%的人认为,当前不少年轻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考虑自身条件和特点,一味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这也是“模板依赖症”的表现。
还有93.6%的人觉得,当今社会人们过于相信“成功模式”。其中,有64.7%的人觉得大家过于相信“成才成名模式”,62.4%的相信“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此外还有:创业模式(56.6%)和成功就业模式(54.8%)等。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恢忠,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人把“成功学”、“办公室哲学”奉为准则,这么绝对的看法是不科学的。即便它能教你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也可能让你获得相对的成功,但其中不切实际的做法和观点,很可能让你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关怀,失去更多发展机会。
董海军和柳肃同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一味复制别人的成功,基本不可能成功。成功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脚踏实地地做好该做的事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