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中国培育新城乡消费热点推动内需增长

2012-01-10 07:50:00     作者: 袁军宝 席敏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乘用车销量 新城乡 消费热点 城乡居民消费 消费需求
[提要] 今年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体验到便利和享受补贴。中国正在努力通过新的消费扶持政策,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商务部预计,201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4%以上。

  新华网济南1月9日电(记者袁军宝 席敏)今年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体验到便利和享受补贴。中国正在努力通过新的消费扶持政策,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商务部预计,201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4%以上。

  在近日刚刚结束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提出的今年工作重点第一项就是“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坚持扩大消费与培育品牌相结合,推进城乡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居民服务消费和促进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

  这一系列举措符合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后者提出扩内需是今年经济工作重点,消费增长仍是关键因素之一。2011年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29亿元,相比2005年1月的5300亿元,在不足6年时间里增长2倍多。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经历2011年欧美债务危机、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之后,国际市场吸引力正在下降。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避免经济运行在金融危机之后再度衰退,成为各国政府今年最重视的问题。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如果能对这个市场充分挖潜,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增长。”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院白朋鸣认为,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角度来看,由于长期的紧缩货币政策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遭遇资金与市场两方面的压力,今年推出刺激消费政策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摆脱困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曾出台多个产业振兴规划,以及通过汽车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揽子刺激消费政策缓解市场增长乏力的问题,多个省市相关市场增长迅速。

  据山东省财政厅介绍,自2007年12月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全省累计销售下乡家电2662.74万件,直接拉动社会消费644.4亿元,每百家农户购买量达173件。

  不过,这些消费刺激政策到2011年底已基本到期,并且在后期面临增长乏力的趋势。2010年中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3%,但2011年部分月份出现同比增速下降现象,全年估计只能和2010年持平略有增长。

  商务部表示,今年将总结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经验,及时研究制订替代接续政策;研究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鼓励旅游、健身、文化等消费,抓好节假日消费;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并通过制订发布网络小额交易争端解决、网上商业数据保护等政策促进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短期内国际经济和国际环境难以明显好转。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影响市场平稳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但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依然坚实。

  张卫国说:“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如果能对这个市场充分挖潜,引导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这将有利中国形成一批新的消费热点,并在长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专家认为,采取鼓励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将在一定时期内带动城乡居民消费热情,起到提振国内需求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兼顾公平,并防止过度消费透支未来的市场。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蔚说,从长期来看,要想增加消费动力,还需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并通过自主创新增加有效供给。

  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同时应该注重不同行业间的均衡性,在采取措施刺激城乡居民消费时还应兼顾社会公平,让更多的群体享受政策福利,避免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消费人群得到税费补贴等方面的利好。白朋鸣说:“刺激消费也需要着重无差别性利好,例如以税制、社保等财政支出项目促使社会消费全面发展。”

  张卫国认为,在家电、汽车等领域采取的刺激性政策能有效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并促进相关产业在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形势下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一些措施只是将今后的消费需求提前释放出来,能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需要更加注重考虑消费需求增长的可持续性。”

  “当前一定要强调自主创新,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提供更多支持,解决核心技术,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转变,实现供给有效引领需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见习编辑刘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