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8 22:20:00 我要评论
王笛 张栩 贾娜 来源: 新华网一大早,廖志忠家的客厅里就坐满了来拜年的亲戚邻居,可他顾不上陪客人聊天,只顾盯着电脑屏幕,还不时让身旁的女儿在键盘上输入新内容。
“村里很多人在家闲着没事干,我想过完春节就去成都考察来料加工的情况,看能不能给大伙找点活儿做。”廖志忠边说边记下几家企业的联系电话。
44岁的廖志忠是四川什邡木瓜坪村十组组长。木瓜坪村地处“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海拔约1735米,房屋在地震中全部被毁。目前,全村已整体迁移至19公里外的红白镇。
一年前,廖家五口搬进由政府统规统建的两层小楼,220平方米的新居里液晶电视、洗衣机、太阳能、电磁炉一应俱全,廖志忠说,从山里搬到镇上之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恢复生产。
今年是地震灾区重建完成后的第一年,像廖志忠这样在地震中失去了工作或土地的人有150多万。经过3年重建,他们已经搬进新居,完成了安居,但实现乐业仍面临不小挑战。
“我已经40多岁了,体力上没啥优势,自己也没技术,很难找到工作。”廖志忠说,他组里共有102户,约270人,其中七八成人闲置在家,村里人一直是靠山吃山,不想出去打工。
面对再就业的压力,廖志忠对今后发展也有自己的打算。地震前,廖家依靠山里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另外还承包山地种植黄连等中药材,那时全家每年纯收入近6万元。但地震将这些化为乌有,通往山里的路也遭损毁,至今还未完全通车。
“发展生产还是要回去,等路修好之后,我就回山里继续搞农家乐、种药材。山里资源丰富得很,就差人来开发。”廖志忠说,他希望政府能帮助建立畅通的市场信息渠道,借助外部力量带动本地资源开发利用。
地震过后,人们全力投入到生产恢复中,现在不仅解决了自家的创收问题,还缓解了同村人的就业压力。
47岁的陈华全是重灾区北川县石椅村村民,地震后两个月,他就动员其他村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还向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贷款办起了文化旅游公司,目前已颇具规模。
“发生这么大灾难,不可能一直靠政府救济,必须要自己发展起来,要走在前面。”陈华全说,石椅村特色就是羌族文化和水果种植,村子要发展得靠旅游,于是在房屋重建时就突出了羌族特色。
陈华全告诉记者,2011年寨子总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跟地震前人均收入2000多元比真是“跨越式”发展。而且村里人也忙活起来,现在羌寨里40多个服务人员都是村民。
但羌寨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营业前4个月就亏损了8万多元,有两户也因此撤资退出。受挫后,陈华全跟其他合伙人商量后决定外聘职业经理人。“农民自己管自己没经验,而且别人也不服气,请专业人员来管理就好多了。”
陈华全计划今年还要再改善一下羌寨周边基础设施。“寨子生意越来越好了,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接待不过来,有几户过来找我说今年要加入。”
解决灾区百姓就业问题一直是救灾工作的重点。灾后不久,国务院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要求: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强对青壮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训、劳务输出等,解决就业问题。
各级政府为解决灾民就业问题也实施了多种举措,如鼓励他们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旅游文化,发展产业园区等。但同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面临矛盾。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说,他更想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来促进产业升级,但同时仍需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记者王笛 张栩 贾娜)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