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发改委提议公车每周少开1天 称非强制性安排

2012-02-08 15:10:00     作者: 钟晶晶    来源: 人民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减排;公车改革;节能环保型汽车;公车使用;135;公务车;公车私用
[提要] 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国家发改委昨日公布《“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出如上表述。

  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国家发改委昨日公布《“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出如上表述。

  不过,记者从发改委以及牵头政府机构节能减排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获悉,这一方案均为倡导性质,并非强制性的要求,在京中央机关和北京市政府机关已经实行按车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车。

  全国公车每周少开一天

  方案是由发改委联合财政部等17个部门下发,发改委表示这一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组织开展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在政府机关节能减排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提高新增公务车中小排量和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活动。根据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和编制数量及时更新购车计划,严禁超标准、超编制采购公务用车。

  公务人员3公里内骑车

  除此之外,方案还提出,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推行公务用车厂家回收置换。 其他与政府机构有关的节能措施还有:全国政府机构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铅笔、再生纸等绿色办公用品。推广使用节能插座等降低待机能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 解释

  “行动计划非强制性安排”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出细化工作安排

  “政府机构公务车每周少开一天”这一提法,昨日引发网民热议,不少网友关心“这一政策由谁来监督具体实施,由谁来惩罚”。也有网友担心,这个政策可能会导致政府机关变相多买车,更有人建议对公务用车统一标记方便民众监督。

  不过记者昨日从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了解到,目前这个全民行动计划只是一个倡议,并不具有约束性。昨日发改委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一全民行动计划更多是引导性的,这是一个5年的工作计划,今后可能会出细化的工作计划安排。

  具体负责牵头政府机关节能减排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仅是一个全民行动倡导,不可能通过一个全民行动倡导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只是说,政府应该作为节能的先锋和示范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本报记者 钟晶晶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摘录)

  1.家庭社区行动

  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抵制商品过度包装。

  倡导妇女和家庭成员步行、骑车、乘公交等方式代替驾驶机动车出行。

  2.青少年行动

  以捐植爱心树、纪念树(林)等方式进行植树造林,保护大江大河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指导青年学生主动关闭无人上课和自习教室的长明灯。

  3.企业行动

  推动全国所有企业设立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力争“十二五”期间达到100万人。

  4.学校行动

  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制订分科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方案。

  5.军营行动

  优化经费保障和管理,大力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

  6.农村行动

  推广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7.政府行动

  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8.科技行动

  开发全民节能减排科技工具包。

  9.科普行动

  开展系列节能减排科普活动。

  10.媒体行动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魏鹏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