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善款公开不应止于道德呼吁 应尽快出台慈善法律

2012-02-13 20:09:00     作者: 周亚军    来源: 新民晚报·新民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捐赠人 公益事业捐赠法 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 订立合同
[提要] 捐赠人直接向个人捐赠财产的行为,如果未订立合约,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规予以规范。在微公益日渐壮大的今天,这显然与现实不相适应,公益迅速发展呼吁尽快出台慈善法。

  捐赠人直接向个人捐赠财产的行为,如果未订立合约,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规予以规范。在微公益日渐壮大的今天,这显然与现实不相适应,公益迅速发展呼吁尽快出台慈善法。

  上周,药家鑫案再起波澜,药案受害者家属所获社会捐款的去向引发关注。张妙家属究竟得到了多少社会捐款?这笔钱又花在了什么地方?在媒体记者的追问下,张妙的爱人王辉除简单表示给孩子买了保险之外,具体数额与具体流向不予透露。

  同样在上周,有媒体曝出湖南隆回县60名特困生年前曾每人获得爱心人士500元捐款,不料拿到手的捐款又被校方收走,学生每人最终只领到了200元,此事一出,舆论哗然,校方被指克扣捐款。

  这两件事将当前我国慈善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善款筹集来以后,流向哪里、怎么用、如何公开?这些问题谁来规范和保障?

  有人认为,捐款怎么用是受捐助者自己的事情,外人不应该说三道四。而事实上,善款往往有清晰的捐助目的,受捐助者须最大限度地按此目的使用捐款,才符合慈善原本的精神。比如公众之所以踊跃给张妙家属捐款,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张妙的孩子,如果这捐款不能最大限度地用在孩子身上,就偏离了社会捐助的目的。因此,张妙亲属有义务公布其所获捐款的数额及使用情况。但受捐助者公布善款的义务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规予以规范,捐助者唯有依靠道德呼吁。

  虽然湖南隆回校方解释说,收回的捐款调剂给了更多贫困生,但其未经捐款人和受捐人同意就调剂捐款的做法,从情理上讲也显然不妥。但从法律上来讲,现有法律并未就捐赠人直接向个人的捐赠行为做出明确规定。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慈善法,与慈善直接相关的只有1999年颁行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其所规定的受赠人只限于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人直接向个人捐赠财产的行为,因被认定为不属于公益事业捐赠,并不适用该法。如果要靠民事法律调整,赠与双方需要通过订立合同来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在微公益日渐壮大的今天,这显然与现实不相适应。

  虽然近年来江苏、湖南等地先后出台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地方条例,但由于没有国家慈善法,就劝捐资格等问题,层级较低的各地条例想要做出明确规范依然缺乏依据,这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不利。只有尽快推动慈善法出台,建立起透明、规范、细化的慈善事业工作程序,规范劝募、受赠、转赠、捐赠、受益等行为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奉献的爱心才能得偿所愿、善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

  人民日报(周亚军)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