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中国逾50城遭遇地陷 过度取水及建高层成为诱因

2012-02-21 06:32:00     作者: 赵展慧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变形破坏 桑田变 地下水控制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取水
[提要] 2月20日,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此举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地面沉降防治已经提上议程。此规划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赵展慧)2月20日,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此举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地面沉降防治已经提上议程。此规划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

  逾50城市遭地陷之困

  华北平原在下降、长江三角洲在下降、汾渭盆地在下降,这是我国目前地面沉降的三大重点片区。我们的海拔在变矮,这种普通人很难察觉的现象是一种地质灾害。

  悄无声息的沉降带来的危害却可以惊天动地。防洪能力下降、城市给水供气管道因沉降变形破坏,建筑物和铁路地基下沉影响安全……甚至可能让桑田变沧海。

  《2011年-2020年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介绍,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分别为接近1万平方公里、6.2万平方公里以及7000平方公里。

  同时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并且,地面沉降仍在继续扩大。

  地面降与经济升相关

  过度抽取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一个主要人为原因。比如河北沧州,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属于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几十米至几百米深处所埋藏的地下水,就是沧州以及华北平原上的其他缺水城市维持庞大用水需求的依靠。

  而“楼升地降”是上海地面下沉的另一个人为原因。有数据显示,自1993年以来,上海高楼平均每天起一座,目前已有七八千座高层建筑。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表示:“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此外,在开采地热和油气资源等也会导致地面沉降,并且开采量在逐年增加。

  这些举动在加快经济步伐的同时也加剧了地面沉降。

  “控沉”防治须全国化

  此次获批的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指出各地要尽快健全完善地面沉降的防治管理体系。

  上海是地面沉陷重灾区,也是“控沉”的先行者。从1965年开始控沉,并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地面监测网络,提前预警地面沉降。同济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汪品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不加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已经沉没入海了。”

  单独的“控沉”力量难以奏效。“加强这些重点区域,重点的交通干线上的一些监测、预警工作,联防联控。”全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制定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表示。

  因为“地下水是没有行政区划的”,各地要在尽快健全完善地面沉降的防治管理体系的同时,更需要联合“控沉”。长三角的联动防沉降工作开始于1999年,连在一起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各自施行严格的地下水控制措施,联合降低了下陷速度,个别地区还出现了地面回升现象。

  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布局全国,为更多区域的联合监测展开了蓝图。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