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1 15:09:00 我要评论
狄蕊红 来源: 光明网
2月12日张剑峰给山上带了一个坛子,以便做泡菜。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陈团结摄
2010年7月5日,在翠华山西峰顶上,在终南山隐居了近20年的画家樊洲(左),与太极拳师李茂林一起习拳论道(资料照片)
张剑峰(左一)和几位修行者合影留念
《寻访终南隐士》的报道催生了很多人心中的隐士梦,稿件见报后一些读者致电本报欲上终南山探访修行者,网络讨论中,更有多位网友表示想到终南山隐居,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揭秘”会破坏目前的修行传统。
隐士的生活是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进山修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寻访者张剑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实景
清风明月与茅棚蓑衣
隐士寻访者张剑峰介绍,数千年来,全球百万计隐士在终南山居住过。1989年,比尔波特在北京、山西等地寻访后,才知道西安市区以南的终南山可能还有隐士隐居传统,比尔波特探访发现终南山大约有5000位隐士隐居其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个别隐士甚至数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终老也未曾下山。
记者前往终南山寻访隐士时,印证了比尔波特书中所写,隐士们的茅棚零星散落在各个山谷中,往往走几十分钟山路,也看不到一个茅棚,在黄道长居住的终南草堂,虽然设备已经相对完善,但下山也需要走近一小时山路,茅棚内设备极简,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凳子,一个书架,黄道长给自己编织了蓑衣,在雨天出行时,既可以防雨,也可以保暖。
张剑峰介绍,隐士建造茅棚很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扛到山里。有些修行者直接租赁搬迁村民留下的旧房子,个别隐士居住在山洞内。刚进大峪,记者在溪边发现一处写有“云龙洞”的茅棚,张剑峰介绍,有一位隐士居住在这里,用很长时间徒手挖了一个洞,从茅棚直通溪边,以方便取水。隐士们需要自己开垦荒地,种植一些农作物,张剑峰说,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不会劈柴种地,基本无法在山中生活,他们的食物大多要靠自己种植,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分析
入世与出世是辩证的
除了现实的生活,隐士们的修行更多是独处,对隐士的这种独处,比尔波特认为山中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然后再到山中攻读博士。在佛教和道教里,到山中修行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有一种说法——“不破本参不住山”,现在都市人作为田园隐居入山,是极少数案例。
对终南隐士传统,安妮宝贝在读完《空谷幽兰》后写道:“隐士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把各种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生命。隐士用纯粹、洁净、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返照自己,这样的生存者们让我们在很好地反省着认识自我,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恢复我们的优秀文明。”
山中清静的环境利于修行人静思,张剑峰称,修行的本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终南山的修炼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山中修炼完后,隐士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经过修炼,他们更圆融通透,抵达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极少数人会一直在山中,隐士的入世与出世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终南山作为隐士的天堂,山中修行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程。但自古以来,终南山就不乏沽名钓誉者,“终南捷径”,一些人打着隐居的旗号,其实只是为了捞一个修行的名声。
比尔波特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是不是真的修行,在山里待一个冬天就知道了。因为山里的冬天很冷,“假隐士”会早早逃下山去。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