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3 14:43:00 我要评论
王烨捷 来源: 中国青年报在百度上搜索“江苏省吴江市外来工政策”、“吴江人才政策”,几乎找不到多少吸引外来青年到此务工的蛛丝马迹。然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座拥有127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外来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比例已超过1∶1,且外来人口中年轻人居多。外来务工青年已然成为建设这座“全国百强县”排名第六的县级市的中坚力量。
当地政府究竟出台了哪些“诱人”的政策,使得通常情况下“打一枪就跑”、在一个地方待不过5年的外来务工青年留在吴江?是什么使得一个看似“无为”的地界受到众人追捧?
“商机”最诱人
35岁的湖北人袁国华打算留在吴江发展。不是因为这里的生活多么安逸,气候多么宜人,而是因为这里能赚到钱,赚到更多的钱。
对于这个曾在厦门、宁波、象山、嘉兴等地打工,在外闯荡10余年的“游子”而言,在哪里过日子其实都一样,唯一促成他留在吴江的原因就是自己那份“事业”。“我们在外头打工的都一样,跟着工作走,哪里赚钱多就去哪里。”袁国华说。
袁国华所经营的美容美发会馆已开业两年,每年房租20万元,投资成本目前已基本收回。“这地方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很强。”袁国华没有忘记,两年前,正是盛泽镇团委的一封推荐信,帮他贷到了15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
就在美发店对面的小额贷款公司里,他以一名外地来吴江创业青年的身份,享受了吴江团组织扶持青年创业的政策,不仅贷到了钱,还得到利率下调15%的优惠。在袁国华看来:“多少地方都在说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创业,拿出实际行动的没几个。”
那是袁国华第一次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创业支持。他最近的打算是,与吴江当地人合伙开一家丝绸加工厂,专门做丝绸面料染色,进毛料,卖彩色丝绸。
这又是吴江盛泽镇独有的“商机”。这里产业高度集中,丝绸纺织业约占当地工业经济总量的90%,一块坯布从织造、收购、染色、设计、印花,到销售、物流,样样齐全。
就像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瑞士钟表王国一样,盛泽被誉为“中国绸都”,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30多个省区市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万余名纺织客商常驻此地。截至2009年,盛泽镇拥有常住人口30多万人,其中外来经商、务工人员超过了17万人。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鼓了老百姓的腰包,2010年,吴江人均GDP达1.8万美元,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榜单中排名第二。老百姓有钱了,政府开始鼓励发展服务业,原本在工厂里做工的打工者抓住了低成本的创业机会,当起了小老板。
福建人谢碧红全家都在江苏开蛋糕店。父亲在无锡开分店,她和哥哥在吴江经营总店,“最早是爸爸在这里打工,后来开店了,把我们都接来接班。”
前几年,谢碧红的哥哥以每平方米2300元的价格在同里镇买了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其女儿也在吴江出生。虽然他本人的户口和孩子的户口都在福建老家,但女儿却能像本地孩子一样上“那里最好的小学”,“没什么难的,报名就能进。”
“有没有吴江户口都一样”
说到户口,吴江的外来务工青年似乎并不特别在意。
“有没有吴江户口都一样,能报销医药费,小孩能在这里读书,单位包住宿。”正说着,同里镇计生办就来电话了,通知已经怀孕的徐州姑娘张艳宁第二天早晨空腹去做血常规检查,“这是免费的,每月一次,外地人也免费,一样的。”
张艳宁没有吴江户口,但不久前申领了吴江“绿卡”(居住证,记者注)。有了这张“绿卡”,她可以在吴江享受很多公共服务。
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入学,享受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享有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等。
“公司里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外地人。”张艳宁早就打听过了,孩子出生后在吴江念书基本没问题,“我们有个质检工,小孩在屯村读幼儿园,2000多元一学期;有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也没有户口,但孩子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吴江读。”
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了居住证制度。与一些城市相比,今年才开办居住证的吴江算是晚的,但却是“真诚”的。
各地的居住证政策表面上看都一样,能享受市民待遇,尤其在孩子上学问题上;但实际上,申领居住证的资格限制却颇有讲究。有的城市只对工作满两年且大学本科学历以上者发放居住证;有的要求申请者有稳定工作和自有房产;还有的甚至对申请者所在企业的行业性质作出规定,必须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政策。
而在吴江,只要年满16周岁,拟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非吴江户籍人员,均能申领居住证。
据某电子科技公司人事助理贺颖介绍,吴江还有一项针对外来务工者的颇为“给力”的购房补贴政策,“大学本科以上,紧缺人才,在吴江缴满一年社保,政府赞助6万元、企业配套6万元买房。”
这是吴江市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指5年内投入5亿元,引进、培育3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创新型科技人才,2000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的一小部分。此外,企业引进紧缺高级技师,政府将给予其15万元安家补贴,技师在吴江购房可获6万元购房补贴。
小贺是江西人,负责企业新员工培训工作,在她看来,非吴江户籍员工能享受到很多实惠,“比如到吴江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参加技能培训,农村户籍的外来务供人员可以免费。”
前不久,该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助理、团支部书记范丽还给3名找她反映问题的外来工子女安排进了公办小学读书。“镇里每年都开大会,镇上所有单位都要派代表去互相认识一下,为的就是好帮大家办事,小学校长就是在大会上认识的。” 范丽说。
“事业”发展好坏,决定去留
并不是所有经济发达城镇都能使大部分外来务工者产生“留下来发展”的想法。恰恰相反的是,大多数外来务工者会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选择离开。
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
安徽籍叉车工李成最终决定是否会留在吴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事业”,“我们老板就是泥水工起家,跟着他做有前途,公司有一个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通道。没有特别大的诱惑不想动了。”
“事业”能否有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制度。调查显示,96.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自己的达16.9%。
对一些企业的不满,通过“用工荒”、“数连跳”等事件集中爆发。“最严重的时候企业到处找中介要人,介绍一个工人,企业给150~200元。留下后,企业每月再给提成。”苏州一家劳动力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地区近年来“用工荒”现象有所缓解,一定程度上与企业“自觉”有关。
位于吴江市盛泽镇的恒力集团已经很久没有出现“用工荒”现象了。这里的员工基本都是通过“老乡带老乡”的途径招募而来。
“家里亲戚说这里好,就来了。”21岁的安徽籍挡车工程若婷居住在带有独立卫生间、6人一间的员工宿舍里,每天工作8小时,倒三班,月收入3500元左右,很少加班。
工作5年,程若婷已经晋升为“总帮工”,是10余名挡车工里的“小组长”。这一点,令她颇感欣慰,并禁不住要拿吴江的生活和老家做起了比较:“老家至少每天要做12个小时,才能拿到相当于这里的薪水。累得要命,不能升职,更别说娱乐了。”
在吴江的闲暇时间,她通常在书画社和文娱社度过。这是集团内部的员工社团,挂靠在集团团委“名下”,另外还有舞蹈队、唱歌组、文学社、乒乓球队、篮球队等。
“‘看板’就是我们书画社社员设计制作的。”程若婷参与设计的《厂区生活小常识》被张贴在遍布全厂工作区和生活区的宣传栏里,这就是“看板”。她还在文娱社里学会了华尔兹,“可惜学舞蹈的男孩子不多。”
小程下一步的打算是在吴江找对象,然后结婚,在吴江安家。很多在那里打工的女孩都有类似的想法。
“年初搞了一次‘非诚勿扰’,100多个女孩报名。”恒力集团专职团委书记莫游建来自四川,他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搞过多少次活动,有多少人参加了,小活动两三天就有一个,大活动10天一次,场场爆满。“5天倒一次班,所以确定10天一个活动周期,这样每人每月至少能参加一次活动。” 莫游建说。
据悉,这个在吴江市拥有1万余名员工的纺织企业,每月仅有200余名人员进出,员工流动率约为2%。 (王烨捷)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