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本站搜索:

湖南桃江夸大洪涝灾情 一夜估算出近亿经济损失

2012-05-23 06:28:00     作者:    来源: 法制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桃江县 灾情汇报 灾情报告 灾情评估 洪涝灾害
[提要] 湖南省桃江县今年5月12日遭受洪涝灾害,对于直接经济损失,县民政局的数字是1800万元。而防汛办向媒体提供的灾情汇报材料却说是8900万元,被当地媒体发现暗含“水分”。

  湖南省桃江县今年5月12日遭受洪涝灾害,对于直接经济损失,县民政局的数字是1800万元。而防汛办向媒体提供的灾情汇报材料却说是8900万元,被当地媒体发现暗含“水分”

  倒塌房屋226间,损坏房屋52间,直接经济损失8900万元……

  这是湖南省桃江县今年5月12日遭受洪涝灾害灾情汇报材料中的一组数据,此汇报材料由桃江县防汛办向湖南省当地有关媒体提供。

  然而,这份汇报材料如今却备受质疑。因为有湖南媒体记者在之后的采访中无意发现,这份灾情报告描述的情况和当地实际受灾情况大相径庭。

  “因为新闻单位要得急,所以这些数据都是在一夜中估算统计出来的。”面对质疑,当地官员作出了这样的回应。

  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桃江县是否虚报灾情还未最后定论,但灾情报告中出现大量的“水分”,背后暴露出的是少数基层单位借灾套取资金的趋利心态和灾情评估核查体系的不完善。

  媒体发现虚报端倪

  “如果自己不去核实一下,肯定会报道出一篇假新闻。”湖南某媒体记者张明(化名)不经意间成了一名打假记者。不过此次打假的对象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而是虚假的灾情报告。

  5月12日,暴雨袭湘。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北的桃江县也遭遇了连续不断的倾盆大雨。桃江出现今年首次超警戒水位洪峰,流量4040立方米/秒,水位呈持续上涨势头,该县许多乡镇受灾。

  为及时了解各地的受灾情况,湖南各大媒体都派出记者深入到各个受灾地区了解情况,而张明就是其中之一。

  5月13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奔波,张明从长沙赶到了益阳市桃江县。桃江县防汛办主任刘卫红接待了张明,并给张明提供了一份《桃江县“512”防汛抗灾情况汇报》。

  这份汇报材料显示,5月12日,突发的暴雨,使桃江县受灾严重。经初步统计,该县武潭、马迹塘、鸬鹚渡、三堂街、大栗港、乍埠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洪水冲毁渠道105公里、河堤74公里、塘坝127处。倒塌房屋226间,损坏房屋52间,直接经济损失8900万元……

  “桃江县防汛办提供的灾情汇报材料把我吓了一跳,没想到受灾这么严重!”张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灾情,张明决定深入到受灾严重乡镇进行采访。刘卫红当即建议他到鸬鹚渡、大栗港和马迹塘等乡镇去看看。

  “刘卫红当时对我说,上述乡镇受灾比较严重,倒塌了很多房屋,所以,我首先来到了鸬鹚渡镇,没想到却有了意外发现。”张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能不能找一户房屋倒塌的现场,让我拍个照片。”

  “我们这里没有倒房啊!到哪里去找?”

  这是张明和鸬鹚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句对话。对于张明的到来,鸬鹚渡镇政府深感意外。

  在随后对大栗港和马迹塘等乡镇的实地采访中,张明发现,这些在该县防汛办眼里受灾严重的乡镇,灾情却没有他们描述的那么严重。

  细心的张明还发现,防汛办汇报材料中所提到的当天的降水量也与桃江县气象局提供的降水量有出入,防汛办有明显抬高降水量的嫌疑。

  “我当时就怀疑桃江县防汛办可能是在虚报灾情,所以再次就灾情情况向刘卫红核实,可刘卫红认为,这种上报情况和实际灾情有出入也是正常现象。”张明说。

  一夜估算出近亿元经济损失

  那么,5月12日,桃江县汛情到底怎样?法治周末记者在桃江县进行调查。

  “家门口5米宽的小溪,平常水不大,5月12日的一天大雨,溪水一下子上涨到了两米多深。”桃江县马迹塘镇百合村一王姓村民对记者说,那天降雨确实很大。

  这位村民还透露,当天村委会还在广播里通知所有的村民注意防范暴雨,但该村一名肖姓女村民还是不小心跌落到湍急的溪水中溺水身亡了。

  对于当天桃江县的汛情,益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桃江县上报的情况在益阳水务网上也发布了消息。5月13日,益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第22期《防汛抗旱简报》对桃江县5月12日汛情情况进行了描述。简报显示,受柘桃区间强降雨和柘溪水库下泄的共同影响,5月12日20时07分,桃江出现今年首次超警戒水位洪峰,流量4040立方米/秒,水位呈持续上涨势头。

  桃江县上报的汛情引起了当地媒体的重视,各路记者纷纷赶到桃江。5月13日上午,桃江县防汛办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灾情汇报材料。

  那么,这份备受质疑的灾情汇报材料又是如何出炉的呢?法治周末记者来到桃江县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听完记者的来意后,以前专门给媒体记者提供资料的桃江县防汛办主任刘卫红已不愿接受采访,他径直将记者领到了桃江县水利局副局长詹正雄的办公室。

  “这些数据都是根据下面乡镇政府防汛工作人员报上来的数据统计出来的,没有经过核实,可能有些出入。”詹正雄仔细翻看记者手中的这份备受质疑的灾情汇报材料。

  詹正雄承认这份汇报材料确实出自该县防汛办,对汇报材料相关灾情数据存在夸大的问题,詹正雄也没有否认。

  “5月12日发生汛情后,第二天来了很多媒体记者,因为电视台和报社等媒体记者催得急,所以当晚防汛办工作人员对财产损失和经济损失作了初步估算,得出了损失8900万元的结论。”詹正雄承认,当晚估算出来的数据并不准确,而且确实存在夸大房屋坍塌数量的现象。

  “这个数字是有点大,但只是为了给新闻媒体宣传,真正向上面报不会报这么大。”詹正雄认为,防汛部门不会刻意去夸大灾情,因为夸大灾情对防汛部门来说,不会有经济补偿。

  詹正雄甚至怀疑,县防汛办工作人员是将相关受灾数据搞颠倒了。

  “倒塌房屋226间,损坏房屋52间,这数据不准确,应该调换一下,即倒塌房屋52间,损坏房屋226间。”詹正雄说。

  对于外界质疑当天防汛办提供的降水量缘何与县气象局提供的降水量有区别?詹正雄解释说,原因是在该县统计降水量的有三个不同的部门。詹正雄介绍,在该县统计降水量的有气象局、水利局和水文局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统计出来的降水量数据是不同的。

  “水利局和水文局统计出来的数据,要比气象局的数据偏大些。”詹正雄说。

  灾情评估核查流于形式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灾情的真实性极其重要,各地上报的灾情不确切甚至失真,就可能影响上级部门的救灾决策。但当前,一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救灾款物和灾后重建资金,故意夸大灾情和经济损失,造成灾情报告中水分较多。

  “桃江县防汛办夸大灾情或许不是无意中出错了,这是当前少数地方政府上报灾情的‘潜规则’,夸大的灾情更容易引起上级部门领导重视。”桃江县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少数地方政府在趋利心态作怪下,往往会把无灾说成有灾,小灾说成大灾,为之后借灾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打下基础。而多数流于形式的灾情评估核查,又给虚报灾情打开了方便之门。

  “受灾后,灾情上报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超过了时间就不能再报了。”桃江县民政局副局长曾学峰向记者介绍,灾情发生后,各乡镇民政所必须在2小时内向县民政局上报灾情,县民政局要在6小时内向上逐级报告。然后在48小时内进行两次核实续报。

  “截至5月15日,全县倒塌民房46户62间,直接经济损失1800万元……”这是记者在桃江县民政局采访时获取的今年该县受灾情况的一组数据。桃江县民政局社救股工作人员吴媛媛向记者反复强调,这些数据大部分还未经核实,只供参考。

  民政局提供的受灾数据缘何与县防汛办的数据相差甚远?对此,詹正雄解释为,双方各自获取数据的途径不同以及统计的对象存在差别。

  按照相关规定,房屋倒塌等灾情正式上报前,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进行实地核查,那么,桃江县进行过核查吗?采访中,法治周末记者先后致电武潭、马迹塘、鸬鹚渡、三堂街、大栗港、乍埠等乡镇人民政府,就5月12日房屋倒塌情况进行逐一核实,结果各乡镇答复称,当天倒塌房屋的情况并不严重。

  5月17日,法治周末记者又赶赴该县两个受灾乡镇进行实地抽查。

  5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桃花江镇民政所,镇民政干部对记者的到来深感意外。在通过桃江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同意后,桃花江镇民政所所长向记者介绍了该镇房屋倒塌核实情况。

  “我镇上报的有5户倒房户,有些因为在修路,不通小车,无法去核实。基本上是看房屋倒塌的照片来判断。”这位民政所长对记者说。

  然而,记者在民政所随后提供的照片中发现,有一户向县民政局申报为倒房户的照片显示,该处坍塌的并不是农户住房,而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厂棚。

  5月18日,记者又来到灰山港镇进行调查。该镇民政所向县民政局上报的倒房户共有8家。

  记者赶到三家上报为倒房户的农户家中进行实地查看。结果发现有一家的房屋为废弃的老屋。周边的村民也向记者证实,这座坍塌的房屋已经很久没人居住。

  还有一家坍塌的住房正在进行重建。

  “这栋房屋应该不能申报,因为户主另外有住房,这栋房屋是用来出租的老屋。”陪同记者到现场进行核查的灰山港镇民政所所长文耀辉对记者说。

  文耀辉同时透露,由于基层民政所干部少,工作任务量又偏大,有些村落偏远,核实起来难度很大。

  桃江县民政局一内部工作人员也向记者坦言,这样的灾害受灾情况,光靠县民政局社救股三名工作人员是无法全部核实到位的。基本上是依靠各乡镇民政专干上报的数字为准,而乡镇民政干部又依靠各村干部上报。

  “一些村干部甚至包括乡镇干部有时抱着‘不报不补,多报多补’借灾套取资金的趋利心态,虚报灾情现象很难避免。这样一来,灾情评估和核查多半流于形式。”这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灾情报告中出现大量“水分”,正说明我国当前灾情的评估和核查体系还不够完善。

  法治周末记者刘希平

马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